未分类

乐山市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6月15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的重要任务,就是谋划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这是四川首次以省委全会的形式,研究部署全省创新发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省委彭清华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是在我省“十四五”开局起步,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刻把握推进创新发展这个大势所趋、使命所系、实践所需和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科学回答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对于我们肩负新使命、抢抓新机遇,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总体要求

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创新发展作出战略性擘画和系统性部署,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赋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并在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多次强调创新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落实总书记指示的四川回应。一是落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重要要求,提出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来抓,明确了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四个提升”的主要目标;二是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的重要要求,提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明确了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着力重点;三是落实“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要求,提出培育建强创新主体、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等,明确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努力方向;四是落实“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重要要求,提出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等,明确了优化制度环境的改革举措;五是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要求,提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等,明确了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的重要部署;六是落实“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要求,提出加强国内外重点区域创新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走出去等,明确了开放创新的重点任务。

总体要求:强调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坚持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方向路径和主要目标

方向路径: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只有抓好这一头,四川才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有分量、有地位,才能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两头”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战略科技力量是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是支撑,必须协同发力、齐抓共进。

主要目标:一是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二是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保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领军型创新团队,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三是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军民、央地、校(院)企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四是提升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迈出更大步伐。

三、五大重点举措

1、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引领,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要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把成都都市圈打造成为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要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研发+转化”等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全会布局创新格局时,将主引擎锁定为成都和绵阳。为什么是成都和绵阳?全省近三分之二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成都,全省近七成的有效发明专利、超六成的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来自成都。全省一半的两院院士在绵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在6.5%以上、居全省之首;核科学、航空动力、空气动力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打造创新平台。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牵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要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平台,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高水平组建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要聚焦打造产业创新平台,统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开展多学科技术开发和工程化运用,着力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要加快培育功能服务平台,建立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试平台,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加快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据统计,我省有1800余个产业创新平台,但整体层级不高、创新实力不强。为此,全会提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平台,聚焦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功能服务平台。三类平台环环相扣支撑高能级平台体系建设。三类平台如何建设?全会指明方向:战略科技平台方面,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水平组建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业创新平台方面,统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功能服务平台方面,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3、科技成果转化。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要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要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现代生物育种,实施重点物种种源联合攻关,强化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应用,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加强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强化健康四川建设科技支撑,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和重大公共安全处置领域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研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全会提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怎样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方向要准,规模要大,目光要远。首先是要找准产业链,如何找准?应该有“一表、一单、一包”:一张产业链龙头企业或冠军企业的目录表,一份产业链重点项目清单,一个产业链的支持政策工具包,最好还要有一批产业链战略咨询的支撑机构,有了这些,再来谈如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甚至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其次是创新要成“链”,不仅要找准,还要把产业链“做大”,产业链够大,才够稳定,创新才有广阔空间;第三是目光还要够开阔,创新的“链”究竟应该怎么布局?首先要关注“卡脖子”问题。

4、激发主体活力动力。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关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民营企业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培养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实力,加快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对分散重复、业务交叉的科研院所整合力度,发挥军工单位创新优势。要发展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要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要深化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巩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建立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活力动力直接决定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四川而言,创新主体到底是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这三类主体分别扮演了创新主体中不同的角色。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如何激发这三类主体的创新活力?首先要看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战略资源;其次,还要用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最后是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5、营造良好环境。以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为支撑,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活动效率。要加大财税支持创新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要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创业,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要优化服务创新的政务环境,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培育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要高质量运行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设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

良好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营造?大概从更松、更严、更广和更公平入手。更松,指的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绩效考核,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不是把科研人员限制在条条框框里。更严,指的是对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保护创新创造的关键一招,以利于提高真正搞研究做科研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更广,指的是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的路径,应加快省级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并完善从成果估价到转让转化后续服务体系。更公平,则指竞争规则。

四、贯彻落实

1、全会学习贯彻落实要求。一是加强领导。要完善创新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组织体系,健全战略科技决策咨询制度。要鲜明考核导向,健全突出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要加强监督保障,突出政治监督,定期开展专项督查,以过硬举措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强宣传学习。要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组织保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推动创新发展整体部署落地落实;着力疏通堵点难点,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聚焦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改革落地落实;强化要素支撑保障,推动项目落地落实;注重兼收并蓄内联外引,推动创新合作事项落地落实。

2、市委学习贯彻落实要求。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要及时传达学习,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党委(党组)会议、中心组学习、支部会议等开展专题学习讨论,组织部门、党校要把学习省委全会精神纳入干部培训教育内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全会精神。要广泛宣传宣讲,市级领导同志要深入联系县(市、区)和单位进行宣讲、督促指导基层抓好落实,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宣讲。宣传部门要按照省上要求,抽调精干力量,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对象化的宣讲,要结合乐山理论网、学习强国平台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一体推进宣传解读,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集中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综述、评论,全面把握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作出的工作部署。要坚决贯彻落实,围绕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等重点工作,坚持项目化清单制工作方法,逐项推动、做深做实。

 

2021年6月18日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