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夹江县探索“园区”集中扶贫模式 破解“插花式”扶贫难题

夹江县针对贫困群众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体量小等难题,大胆改革创新,按照“输血变造血,分散变集中”工作思路,因地制宜,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创新集中扶贫模式,探索出“村支部+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园区脱贫致富新路子。目前,已建成龚沟村水果园、白果村黄花园等扶贫产业园47个,发展特色产业6.2万亩,覆盖贫困人口3800余人,实现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

探索“集中流转”模式,把“土地”盘活

针对贫困户土地零星分布,机械化低、土地产出效率不高的问题,积极实施土地集中流转模式,盘活土地资源,解放劳动力,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成片集中流转。按照“集中成片”和“整村整社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由村社牵头对建园范围的零散土地(大部分为荒地、荒坡)进行重新丈量、集中流转,统一规划产业,实行“四个一”发展,即一部分土地依托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等扶贫项目建设“脱贫自留地”;一部分土地“零差价”返包当地农户连片发展规划产业;一部分土地出租外来种植大户发展规划产业;剩余土地由村社干部借资给村委会承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抱团打造产业示范园。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每亩可获得租金308斤玉米(约400元)。

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土地流转后土地集中成片的优势,由扶贫园区所在乡镇牵头,通过整合新村建设、扶贫开发、农田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园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以来,先后统筹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毛坯路约80公里,硬化道路约30公里,新建各类水利设施60余个、蓄水量达2万立方,园区机械化耕作达90%。

返聘进园务工。鼓励引导贫困户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给合作社或种植大户规模经营,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劳务外包或直接返聘流转土地的贫困劳动力,从事施肥、修剪等农务服务,贫困群众变为产业工人。如新场镇沁春水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亩种植葡萄和脆红李,返聘15名贫困对象成为“上班农民”,年人均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当年即脱贫。

探索“异地造血”模式,把“产业”盘活

针对贫困户零散分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量小,贫困户领取的扶贫资金分片发展产业,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实施“异地造血”模式,集中贫困户、资金集中发展产业,提高脱贫效率。

实施股权量化。以园区所在乡镇为整体,打破村社贫困户区划界限,把全乡镇贫困户对口纳入扶贫产业园范畴。将专项扶贫、扶贫小额贷款等资金1500余万元集中投入到扶贫产业园,作为贫困户在产业园的资产股权,由政府牵头进行股权量化,平均分配给纳入园区范畴的贫困户,合作社向贫困户出具资产记名股权凭证,实施“异地造血”,实现偏远、不适宜发展产业的村社贫困户享受园区产业扶贫红利。在产业园未正式投产前,将资金按每年商业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实施保底分红,平均每户每年可获得分红收益200余元。制定《贫困帮扶户进入和退出实施意见》,待贫困户脱贫致富后,自行退出并将股权转让其他未脱贫户。

统一发展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有一定能力的贫困户到福建等地学习农业产业,请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对贫困户现场培训指导,积极引导临界非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扩大产业覆盖面,形成产业规模。由政府监管、村社主导,合作社集中负责日常管理、田间技术服务,实行统一技术、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的“四统一”模式,贫困户股权形成的收益扣除基本成本后,全部归贫困户所有。预计到园区达到丰产期后,每户每年的收益在1万元以上。

开辟线上市场。深入实施“电商进农村”,在48个市、县贫困村建立电商网点51个,打通农产品进城关键渠道。坚持线上农产品与线下产业链相结合,引导贫困村合作社通过开办网店、延伸产业链,提升扶贫产业效益。如木城镇白果村黄花菜在京东扶贫馆等网店直销,价格达99.6元每斤,是当地批发价的3倍多。中兴镇龚沟村电商网点日销土特产100多单,产品远销新疆、黑龙江等地。

探索“积分挂钩收益”模式,把“精神”盘活

针对产业扶贫园中个别贫困户脱贫积情不高、自身动力不强,有“坐等分红”思想等问题,开展“积分管理挂钩园区收益”“集体经济兜底”等模式,凝聚“我要脱贫”共识,增强“我能脱贫”自信,消除精神贫困,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用活利益分配。实施“积分挂钩收益”模式,由贫困户主动申请纳入。制定扶贫园区收益分配和考核分数挂钩实施细则,将100分考核分数分类设置主动创收、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6项加扣分项,年底由所在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等熟悉贫困户平时表现的干部组成考核小组进行“常态化、全留痕”打分,打分结果由全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大会评议并进行公示,无异议后形成每户积分。依托产业园形成的股权分红,设定分配基数,采取“积分×基数”的方式分配贫困户实际收益。试点开展以来,贫困户增收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进园务工或外出务工同比增长50%。

用好集体经济兜底。依托专业合作社,将集体土地、闲置房产、山坪塘等资产转租合作社。采取集体出一点,村社干部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从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种植,并委托合作社具体经营管理,园区挂果见效后,每年可为所在村集体经济提供固定收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将成为脱贫攻坚第二道保障。例如,龚沟村杂柑产业园,先后招引4家商户落户,村收取租赁费和管理费近50万元,同时在产业园流转50亩果园作为集体股权,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加超过30万元。

用巧典型引领。组织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我的脱贫故事”巡回宣讲演讲活动9场;开展“贫困家庭奋进计划”“流动红旗进我家”等活动,将贫困户主动创收、思想道德品质、支持县乡村工作、和谐邻里关系、卫生环境、核心价值观等作为量化评分内容,经乡镇干部、第一书记、村民代表集中评议公示,复核抽查通过实行奖励。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等载体,开辟专刊专栏,强化正面激励,光明日报、新华网、四川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分别对我县脱贫典型进行报道,有效提升贫困户脱贫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