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乐山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5-10-20 09:55:55 来源:乐山理论网 【字号: 】 浏览

抗战时期的乐山

乐山市委讲师团 石念文

 

    关于“抗战时期的乐山”,乐山市政协曾编印过一套系列丛书,收录了大量的文献、史料,文史学者魏奕雄、陈德忠等诸位先生也曾就某些专题有过翔实而周密的考证与论述。拙文拟借助于现存史料及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对抗战时期乐山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乐西公路建设、故宫文物存放、复性书院创办、武汉大学在乐山、“8.19”大轰炸等等,进行一次相对系统的梳理,宏观地呈现抗战时期乐山社会的历史面貌,在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与读者诸君共同来分享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共同来重温七十年前乐山的苦难与辉煌,趟过岁月的河流,穿越时空隧道,一同去触摸七十年前这片土地的泪水与伤痕,一同去见证乐山人民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  

 

一、抗战前夕的乐山

 

    民国初年,即19121917年,乐山裁府置县,隶属于四川省都督府。袁世凯死后,四川脱离中央政权;到1918年,熊克武主政四川,实行“防区制”,将军、政、财、税权力全部下放给地方驻军,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四川陷入长达18年的混战与纷争。在此期间,乐山先后为陈洪范、刘文辉和刘湘所据,县长及以下各级官吏均由驻军委派。

    19352月,在国民政府强力推动下,刘湘接受四川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的任命,训令各地“将往昔代管之一切政务,完全归还四川省政府”。当年6月,四川完成行政上的统一。乐山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设立四川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乐山、峨眉、犍为、马边、峨边五县,任命陈炳光为首任专员兼保安司令。

    为了控制西南各省的地方势力,分化川军,1935810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峨眉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蒋介石自任团长,刘湘任副团长,陈诚任教育长,共训练军政人员(川滇黔诸省军官上校以上、文官县长以上)4000余人。对统一西南军政事务、打破四川军阀割据局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战前的乐山堪称“福地”,即便是在抗战初期,乐山也是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以大佛闻名于世的乐山城,原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景胜地。市容整洁,商业繁荣,物价低廉,生活安定,是个远离战火潜心学术的清静福地”(武大学生杨静远)。“这个三角形的小城,两面临江,一面依山,出门一步,则如画的江光,青苍的岭色,轮囷 [qūn] 的老树,缥缈的云烟,到处与你心目相接,城市山林之美,合而为一,在国内一切郡县中确也少见”(武大教授苏雪林)。

 

.抗战乐山大事件

 

1.武汉大学在乐山

武汉大学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抗战以来,全国108所高校中,有82所迁往内地。其中、国立武汉大学、江苏蚕丝专科学校迁往乐山,四川大学迁往峨眉山,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创建于乐山任家坝,复性书院创办于乐山乌尤寺。这些院校的迁入或创办,给闭塞的乐山带来了新鲜空气,对乐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武汉大学,从19384月至19466月,8年期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推出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而且为乐山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武大乐山时期,教师不问出身、派别,兼容并包,自由讲学,学术至上,不拘一格,先后有叶圣陶、朱东润、朱光潜、钱穆等100多位知名教授在此讲学。当时的乐山,街边一个小吃摊前,哪怕是个看似不起眼瘦小老头,说不定就是一位学界大师。

武大在乐山的岁月,正值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非常时期,物资奇缺,生活艰苦,以至于“校长养猪”、“教授种菜”。因为贫病和战乱,乐山8年,武大师生共计死亡112人,其中,教授8人、学生85人、工友12人、家属7人。

国难深重,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尽瘁于讲坛。尽管生活艰苦,条件简陋,武大学人仍孜孜以求,以生命换学问,奉献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如:中国病毒学研究创始人高尚荫在大渡河畔发现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中华桃花水母;现代传记文学开拓者朱东润在乐山写成《张居正传》,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史学家吴其昌呕心沥血写下180万字的文史著作,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乐山;武大校医董道蕴等人,查明当时流行于乐山的地方病,系食盐中氯化钡中毒所致,并指导该校化学系学生彭少逸提炼出马前子碱,制成药剂医治,彻底根除了困扰乐山人多年的顽症……

武大对乐山的贡献不胜枚举,其影响持久而深远。武大在乐山时期,先后成立了 “抗战问题研究会”和“岷江读书社”等社团组织,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活动,以研讨会、歌咏会、公益演出和壁报、漫画等形式,从城区到县、乡,向乐山民众广泛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都会掀起“团结抗日、共御外辱”的宣传高潮,这对于乐山民众同仇敌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教育方面,19384月,武大迁乐之初,在校的乐山籍学生仅仅1名,当年9月新招了5名乐山籍学生,以后逐年递增,到1946年,乐山籍学生已达30多名。这些有幸入读武大的乐山籍学生,后来大多成为相关领域的栋梁之才。大批的教授、讲师、助教在乐山的中小学兼课,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极大地提升了相关学校的教学水平。武大创办的附设中学,在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的同时,乐山本地的孩子也受益颇多。19466月,武大迁离乐山时,还将附中的校舍和部分教材、仪器赠予乐山,一批讲师、助教、和技工也留在了乐山。

武大在乐山期间,先后六次举办科技展览,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有效地提升了乐山民众的科技素质,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如194210月的“科学展览会”,包括理化、生物、机械、 电机、矿冶、土木建筑六个部分,由几十名师生分别讲解,答疑解惑,演示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吸引了数万民众前来观展。又如194310月举行的“扩大科学展览会”,将理学院、工学院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全部向民众开放。当人们通过无线电亲耳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时,个个奔走相告;当人们亲眼看到工厂内各种先进设备时,无不啧啧称奇。

除了承担国民政府交办的科研课题,武大还积极与地方协作,对乐山的基础建设和工矿企业给与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如修建乐西公路时参与调查地质情况,首创“级配石子路面”施工技术,设计大渡河上专用的汽车渡船;又如,为永利化工公司配制电机,以电力汲卤取代牛力汲卤,极大地提高了盐业生产的工效。

武大西迁,使乐山这座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城,成为抗战时期的人文渊薮和科学重镇。其间,乐山举办音乐会多场,运动会数届,书画展50余次;新增电影院5家,印刷厂21家,救亡团体5个,期刊、报社8家,成立了记者公会和记者联谊会。乐山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得以促进,乐山的城市化进程得以提速,乐山的风气为之一新。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上一篇: 乐山贤达功德榜
  • 下一篇: 了解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