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乐山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5-10-20 09:55:55 来源:乐山理论网 【字号: 】 浏览

 

    2.故宫文物存安谷

“九.一八”事变后,鉴于当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力排众议,批准将故宫文物的精华部分南迁上海,随后又转运至南京。“七.七”事变后,北京、上海相继沦陷,南京岌岌可危,故宫文物再分三路向西转移。在最后一批文物运出南京仅仅5天,日军进城,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

西迁文物分北、中、南三路。北路经徐州、郑州、宝鸡、成都,运抵乐山峨眉,存放于大佛殿和武庙,共7287箱;中路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运抵乐山安谷,存放于六姓宗祠,共9331箱;南路经桂林、贵阳、运存于巴县。

中路文物在三路之中数量最多,由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科长(后改任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主任)欧阳道达主持押运,经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人多番考察,最终决定存放于乐山安谷。

欧阳道达聘请安谷乡乡长兼袍哥大爷刘钊为顾问,协助对选作文物库房的古佛寺和宋氏、赵氏、易氏、梁氏、陈氏、朱潘刘三氏宗祠进行维修,疏浚漕口,整治河道,搬运文物。其间,乐山县政府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中路文物由重庆分批运到宜宾后,沿岷江溯流而上至乐山,再由轮船转至木船,溯大渡河拉纤进入安谷码头,雇请民工搬运至库房。从193949月,耗时近半年,历尽艰辛。“8.19”大轰炸时,欧阳道达正在府街乐安旅社,险遭不幸。好在当天运文物的轮船到乐山时,敌机已去,转运的木船也都在河湾,没有受损。

文物转运和存放于安谷期间,除了军队全程护卫和管理人员严格管理之外,还雇请了不少当地工匠打杂协助,如维修库房、翻晒文物、炊事保洁等。

故宫文物存放乐山的时间,从19397月第一批运达至19473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计7年又8个月。在此期间,无一遗失,无一损坏。国民政府为旌表此功,分别向安谷宗祠颁赠“功侔鲁壁”的牌匾,意思是:乐山人民保护故宫文物的功劳,可与当年山东孔府夹墙藏经相媲美。

 

    3.创办“复性书院”

1939年,为保存与弘扬传统文化,“养成知类通达之才,以为振民育德之助”,“继绝学,广教化”,国民政府特聘马一浮先生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

马一浮(18831967),浙江绍兴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青年时曾游学日、美,精通法、英、德、日等多种语言,学贯中西,对宋明理学造诣尤深。回国后,拒受北大教授之聘,避居杭州陋室,“探万象之真诠,求济世之良术”,成为现代大儒,蜚声学界,被梁漱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抗战爆发后,马一浮应聘讲学于浙江大学。1939年初,熊十力、谢无量、沈尹默、寿景伟等著名学者联名提议,创办一所研究国学的书院,并推荐马一浮主持,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蒋介石幕僚陈布雷、行政院长孔祥熙等人的一致赞同,随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自出面,恭请马一浮担当此任。马一浮历来不愿与官府有交集,但考虑到可借此机会弘扬他视为“无上之家珍”的经术义理,最终应承创办书院并主持讲学。

经考察,马一浮决定将书院办在四川乐山乌尤寺,书院冠以“复性”之名,是希望通过书院讲习儒学义理,恢复人们已经失去的心性。按照马一浮当初提出的条件,书院作为纯学术的研究机构,不参加任何政治运动,不列入现行教育系统,不接受教育部领导;除春秋祭奠孔子外,不举行任何仪式。国民政府“始终以宾礼相待”,划拨开办费3万元、每月经费3千元,财政部还另拨了基金10万元。

复性书院从1939915日在乌尤寺开讲,到1941525日停课,前后共讲学一年零八个月。报名参学者800余人,最终录取的授业学生不足30,另有近10名旁听生(乌尤寺主持遍能法师、乐山县立中学教师杜道生等人曾参与旁听)。其间,除马一浮担任主讲外,沈敬仲、王培德、张立民、乌以风、刘学嘏等人参与管理,沈尹默、寿景伟、熊十力、张颐、赵熙、谢无量、贺昌群、黄建中等人被聘为讲座,熊十力被聘为住院讲座。因办学理念的分歧,熊十力与贺昌群不久便离开了书院。

复性书院原计划以讲学与刻书并重,停讲以后,便以刻书为主。19465月,马一浮离开了居住六年的乌尤寺,回到杭州,复性书院也一并迁走。1948年秋,由于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复性书院宣告结束。

 

    4.建设“乐西公路”

1938年冬,日军攻克武汉以后,粤汉铁路被切断,沿海港口被封锁,滇缅公路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通道。当时,昆明至西昌、成都至乐山的公路均已建成,唯西昌至乐山之间无路可通,外援的物资需绕道贵州才能运抵成都转至各战区。为此,国民政府决定,抢通乐山至西昌的公路。

19394月,交通部奉令勘测筹备;8月,在乐山成立乐西公路工程处(办公地点设在城区陕西街),先后从四川省的乐山、夹江、峨眉、犍为等19个县及西康省的汉源、荥经、西昌等17县,征调民工10万人(“不特征及老弱,妇人背负婴孩亦被征调”)。时任交通部公路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任工程处处长兼任施工总队长。由于战事紧急,蒋介石先后下达7次口谕和手令,敦促加紧工程进度。

    乐西公路起自乐山城北,跨青衣江,经峨眉、龙池,再循大渡河经金口河、绕越蓑衣岭,至岩窝沟,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富林(汉源县),沿大渡河至石棉;继续南行经冕宁、泸沽等,止于西昌城郊。其终点与西祥公路(西昌至祥云)衔接,全程525公里。

乐山承担的路段,从乐山城区王浩儿经峨眉到峨边县新场的79公里,即第一总段,约占全程的七分之一,先后征调近4万余民工参与筑路。第一总段沿明初建昌驿道拓宽而成,并新建了长约100米的苏稽混凝土桥和长约60米的龙池石桥,进展较快。其间,乐山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武大教授合作,首创了“级配石子路面”的砂石铺路技术。

乐西公路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即“打通期”,开辟路基毛坯,从19399月至19411月;全线打通后试通车,走走停停近半个月,行车累计36小时又40分钟。第二期,即“畅通期”,铺路面、架桥梁、加宽路基、降低坡度,自19411月至9月。第三期,即“扫尾期”,配套建设,至19421月全线竣工。

乐西公路被称为“血肉筑成的长路”,是史上最悲壮的工程。资料显示,从19399月动工,至19418月全线通车,由于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死亡民工达4000余人,伤亡最严重的路段是险峻陡峭的蓑衣岭和岩窝沟,仅为打通岩窝沟7公里路段就有1400多人丧生,平均5米死掉一人。有的是腰系绳索缒崖凿壁而坠亡,有的因爆破坚岩被炸死炸伤,加上山高路远,天寒地冻,民工众多,饥寒交迫,后勤保障难以为继,“蓝缕开疆,移山填壤”,“丧身异域,埋骨他乡”。

  • 上一篇: 乐山贤达功德榜
  • 下一篇: 了解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