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从“量”到“质”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7-02-15 09:30:31 来源:宣讲家 【字号: 】 浏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般在每一年年底召开,对当年“三农”工作进行总结,最核心的内容是对下一年农村工作进行布置。2016年1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在会议之前,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年(2016年)农业农村形势总体较好,明年“三农”工作要继续为全局作贡献。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017年“三农”工作核心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2015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这个概念之后,2016形成了很多共识。2017年,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六大部署以及五个重点改革领域,提出一个新词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要从过去的片面追求数量性增长过渡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现在,整个国家不但吃饱问题解决了,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让农业部门很尴尬。粮食出现“三量齐增”(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光玉米就有2亿多吨在仓库里卖不出去。一方面粮食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笔的储藏费用。粮食卖不出去的原因,并不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多了,而是国际粮价太低了。从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和销售平衡来讲,我们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的,但缺口很小,但是为什么现在仓库里的粮食都卖不出去?从国际价格来讲,农产品的价格与石油价格密切相关,石油价格一跌,粮价也跟着跌,石油价格一涨,粮价也涨。从2008年到现在,全球石油价格降了70%。由于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是密切同步的,全球的粮食价格也大幅下跌,我们国家的粮价和国际一比就显得特别高了,大概高30%—50%。这几年,我国粮食进口增多,大豆每年8000多万吨,还有其他的粮食替代品,再加上我们漫长的边界上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稻米又很便宜,以致有的人偷偷走私。现在,我国农产品虽说每一年都增产,但是现在国家每一年都要抬高一点粮食收购价格,否则农民就不种粮了。在这种情况下,2015年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拿玉米“开刀”,全国玉米面积要调减5千万亩。前些年,玉米确实有很大的问题,一斤玉米的价格与小麦相比甚至是倒挂了,小麦是精粮,玉米是粗粮,结果小麦有时候比玉米还要便宜,导致很多人去种玉米,而且一亩地玉米的产量比小麦高多了。现在,原先最红火的玉米首先进行调减。我们国家从东北一直到云南贵州等地都种玉米,尤其是云南、贵州有很多山,种水果多好啊,但他们种了大量的玉米,当然现在开始种果子了。现在,大量的玉米地都在种蓝莓、猕猴桃,但是几年之后我估计猕猴桃、蓝莓的价格就像大白菜的价格了。这两年猕猴桃、蓝莓的价格就跌得很厉害。我开座谈会的时候说,过两年之后可能会出现农民的蓝莓、猕猴桃卖不出去的情况,要赶紧上一些加工这些产品的企业。所以,全国调减玉米种植,但结构怎么来调,是现在什么赚钱种什么吗?你看到别人现在赚钱,就去做一样的事情,等到你种出来之后那个东西就不赚钱了。从习总书记讲话看出,2017年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行全面部署。

习总书记还讲了六个要求。第一,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第二,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第四,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习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第一次向全世界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解决七千多万贫困人口问题。习总书记发出这样一个总号令之后,国家扶贫办出台了一大批精准扶贫政策。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因为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那么“三农”工作就要与脱贫结合起来。比如,在贫困地区要搞规模经营,让这些贫困户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贫困户来致富,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第五,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农业方面政府起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农业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弱质产业,弱质产业就需要政府的补贴。2014年中国对农业补贴就达到1.4万亿元,现在,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还是很多的。第六,要尊重基层创造,营造改革良好氛围。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2016年习总书记到安徽小岗村考察,当年小岗村的村民冒着“杀头”的危险按下手印进行改革,而现在,我国农村也有很多改革,这些改革可能就需要基层的创造,要营造基层改革良好的氛围,应该允许基层根据本地的情况做一些创造。所以,习总书记对2017年“三农”工作的指示,我总结一下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三农”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中我们要重视基层的创造,要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三农”工作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三农”工作都提出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我的理解是,和过去相比,我们的农业在数量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怎么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怎么才能够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这是中国农业面临最大的障碍(问题)。这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很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的一些家长们一出国就“抢”人家的奶粉,怎么才能让中国的消费者认可国产奶粉?工信部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解决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有一个最核心的指标,必须自建自控奶源。“万头牧场”做出来了,但是一万头奶牛养在一起是什么概念?湖北有几个村的农民把奶牛场给围起来了,要求必须把牧场关了。为什么要关牧场?牧场养了一万头奶牛,周围几个村一到夏天臭气熏天。养殖业在美国等国家是要远离人群的,我国各个地方人口密度大,没法远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还好一点,一旦把这些奶牛集中到一块,就会出现问题。另外,我国有2.3亿农户,想提高农产品质量首先要标准化。怎么让2.3亿农民按照一个标准来生产?这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所以,这也是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让中国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首先要进行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按标准生产才能有质量。标准化之后怎么做品牌,怎么提高规模?这几个问题都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提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上海产品的质量为什么比较好呢?因为上海的消费者可能是中国最挑剔的消费者了。前几年,有上海人跑到日本买一万多块钱的电饭煲,我就很纳闷。但是,我去日本开会发现日本的米很好吃,为什么很好吃?可能跟电饭煲有关系,但是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呢?日本的稻米从一开始就很注重品质。日本的稻米比我国要贵10倍。我有一次到日本参观了一个养鸡场,我发现养鸡场竟然用稻谷喂鸡。我说,你们怎么能那么奢侈呢,养鸡场还喂稻谷啊?养鸡场的人说,日本这些年稻米过剩。据说,稻米亩产量600斤以下的人吃,亩产600斤以上的,就喂鸡了。加上日本一直重视稻米的品质育种,再用一个好的电饭煲,这几个因素使米饭特别好吃。我想,我们国家的农产品第一步是把填饱肚子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是怎么能生产出虽然价格很贵但也有人买的满足“质”的产品。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班里面的同学们穿的衣服都差不多,但是现在的大学生花花绿绿,都穿得很有个性。我想,中国的农产品大概相当于80年代时候中国的衣服一样,那个时候大家有衣服穿就不错了,还要什么牌子。后来,各种各样的品牌就出来了,有些衣服可能好几千,有些衣服可能几块钱、几十块钱,大家的选择也不一样。同样的道理,中国的农产品我觉得也是这样,现在都是“大路货”,都是很便宜的,再过几年,可能同样的大米有的一斤几十块钱、有的一斤一块钱。能成为品牌的东西,质量就好一些,我国农产品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品牌。现在,我们学院有一个试验基地叫小毛驴市民农园,所有生产的蔬菜都不用任何化肥农药,通过订购送货,价格比一般从超市买的要贵一倍。虽然从试验区买的东西没有超市的光鲜,价格又贵,但很多家长愿意买,因为它“心里美”——不用任何添加剂、不用任何农药化肥,可以放心地吃。我想,像这样的东西以后会大量的发展。现在,我国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经历的环节太多,生产菜的人、养鱼的人不知道谁在吃他的菜、谁在吃他的鱼;同样,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吃的鱼和菜是从哪来的。2016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委出台了一个很重要的文件推动农村全产业链发展或者叫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日韩大概在1996年做了“第六工业化”,希望农民在生产的时候做大到一定规模,并把流通、销售等环节都做了,消费者可以直接知道产品是谁生产的,生产者也知道消费者的市场在哪儿。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很大的方向。但话又说回来,北京大部分的菜来自山东,但每家每户几个大棚的菜自己拉到北京去也不可能。那么,怎么办?这时候,一个农民不行,但一个村里面的几千亩地成立一个合作社,在北京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自建摊位,这样就可以做出品牌。我认为这种形式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因为全产业链很容易做品牌,也容易可追溯,能够让消费者放心,但这也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六大措施。

第一个措施,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第二个措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中央关于土地“三权分置”的文件在2016年终于出台了。2007年的《物权法》规定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是一个物权。现在,我国有2.78亿农民在城市打工,国家希望那些已经到城里打工的农民把家里的地置换出来。但是中央也特别小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村里面的地让村里面的亲戚朋友种还能种粮食,一旦让资本下乡来种,基本上都不可能种粮食。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搞适当规模经营。我的理解是,适当规模经营的地租给谁?在一个村庄内部的农民之间租,这可能是被鼓励的;但是外来资本下乡的话,要由农业部门来审核。审核的原因是一般情况下,资本租了地之后不大可能从事种粮生产,因为种粮连本都赚不过来,所以一般资本要搞旅游农业、观光度假等。所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究竟推到什么程度,以后是不是还有承包经营权退出问题?这个问题与城镇化是连起来的,有些农户全家都已经确定到城了,不再回到农村去了,怎么来收回他们的承包经营权?我们已经把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变成物权了,但农村的土地还是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集体有权进行收回发包并处置这些农村土地。

第三个措施,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实际上是农业的一个特点,追求规模效益。农业什么都做是不行的,一个县或者一个镇发展一种东西容易搞出名堂来,就像平谷的大桃、山东金乡的大蒜,这最早是从日本的“一村一品”开始的。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做,比如土豆都,全县种了几十万亩土豆;在东北,有的地方专门做驴都,因为驴有阿胶,还有驴肉。还有农产品功能区,比如新疆,日照时间特别长,棉花、大枣、葡萄都种得特别好。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是一个趋势。

第四个措施,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必须要靠科技。举一个西瓜的例子,过去的西瓜都在地下长,但是我到山东寿光去,发现西瓜都在空中长,长在两三米高的地方。这样,即使缺地,也可以种西瓜。作为一个搞农业人,我去过很多国家很多地方,有的地方专门生产黄瓜,就会搞各种各样黄瓜的展示,甚至有黄瓜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还比如玉米,实际上玉米有几千种,这些东西的背后是各种各样的技术。怎么能让技术成为生产力,这是下一步要做的。

第五个措施,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这也是我刚才讲的农业全产业链。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过去的农业就是一产,现在要做一二三产的融合,最核心的目的是使产品增值。

第六个措施,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农业部已经提出来了,未来几年要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这也是我国下一步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我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怎么才能让中国人吃得健康、安全、环保,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国家提出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关于改革,第一个是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现在主要体现在玉米价格机制改革,原先玉米主产区的农民可能要阵痛好几年。第二个,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久前,国务院刚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把农村的经营性资产通过确权量化,建立股份合作制,对农村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资源性资产进行清查核实,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这样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文件刚出来。第三个是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这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对贫困地区农业的投入特别多,原来都是“洒胡椒面”,现在通过资金整合,打造现代农业的亮点。这在云南、贵州做得比较多。关于创新,一个是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如何通过抵押贷款让农民、农业贷到款?银监会也将出台各种各样的文件,通过抵押替代,贷款可能会越来越容易。第二个是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国务院2016年专门出台了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文件,激励原来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

最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所谓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差,就是说是粮食主产区不能把基本农田都给改掉了。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颠覆性的错误指什么?国家提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这是根本性的,不能虚化。另外,还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这五个“不”,也是一个大的原则性问题。

我总结一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主线是提高中国农产品的产品质量,通过生产方式转变,通过一二三产业整合,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通过规模经营,通过新的技术,使中国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让中国人吃得好、吃得安全、健康,我想这样一个挑战应该是长远的。中央在2017年一号文件中进行全面部署,我估计用五到十年,中国人吃得安全、健康就没问题了。但是大家都在探索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好,我想这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