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母杀人案”背后的金融困境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7-03-27 10:42:54 来源:人民网 【字号: 】 浏览

现在,舆论正义基本都围绕着法律和伦理展开。换个角度看,这起案件的发生有个先后顺序,如果女企业家苏银霞不借下这笔高利贷,也许没有后面事情的发生。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案件发生当地,金融秩序有没有发生扭曲?如果存在的话,这种扭曲是否具有普遍性?  

的确,近年来,民间借贷市场快速发展,街头各类“财富公司”“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网上也出现形形色色的P2P借贷平台。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其规范性和风险性问题,不容小觑。  

在情和法上,人们能够接受民间借贷的适当高成本,但高利贷并不在此内。高利贷的危害,已然不言而喻,这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通报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行为及主体范围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其中明确,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以上的为无效。苏银霞遇到的是高利贷,所还本金,已经远远超过36%的杠杠。  

既然法律已然作出明确界定,为什么高利贷还堂而皇之存在?发生争议了,为什么没有法律的及时干预?到底是借贷人不知道寻求法律救济,还是寻求救济未果?或者是认为寻求无用?有人讲,在现实中,高利贷者一手拿钱袋,一手拿棍棒,不见钱就见血,行使暴力有恃无恐。这种有恃无恐的情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这才是最值得重视的。《刺死辱母者》中有一段话:民警进入接待室后,说了一句“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随即离开。这显然给人带来了丰富联想。  

因为高利贷而发生的悲剧,这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一个地方存在大量高利贷时,已然说明这个地方的金融秩序处于扭曲中;而借贷双方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更说明缺少必要的纾解和救济渠道。如何破解融资难,如何破解因为融资而发生的冲突——辱母案背后的金融秩序扭曲,甚至更值得关注,而这也可能比重审这起案件还要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