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7-07-12 09:59:04 来源:宣讲家 【字号: 】 浏览

今天,我要谈的主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就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提出,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词,一个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涵有所区别,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世界范围内的,这个涵盖面是有时间的界定。那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上范围宽一点,也包括了上个世纪后10年。另外,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很强的民族特点,有地理区域。现在把这两个词并起来使用。习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2016年12月7日到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都提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以,我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放在这么一个框架里来谈,今天重点讲一下我的体会,有可能讲得不是很全面,有的概括也不是很准确,但我尽力所为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学习体会。

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做一个简短的概括,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内容丰富,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一些特点,大的方面来讲是,把握时代特点,面向中国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破解理论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一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创新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讲,但是我想至少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以时代为坐标的问题导向。时代有纵向、有横向。纵向就是历史,总书记讲到中华民族历史,那就是上下五千年;讲到社会主义历史就是上下五百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列宁又通过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又在中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和理想。横向就是世界。我们通常用两个比较学术的词语来形容,一个是共时性,一个是历时性。横纵两条线构筑了一个坐标,看问题就要放在这个坐标下来看,这就是问题导向。所以,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他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而历史意识是跟问题连在一起的,不是空的。

第二个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这个创新是有规律的,我们讲始于问题、基于实践,创新首先要从问题开始,要从实践中寻求动力。所以,习总书记讲,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里提到两个创新,理论创新是以实践创新为基础的,我们有这么多改革的经验,才会有这套理论。

第三个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总书记说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还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第四个特征,以民族为特色(或者以中国为特色)的话语体系。习总书记的讲话可读性强,在语言风格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特色,很接地气,也很尊重传统文化,引用的古语、经典故事也很多。当然,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应该包括思想体系,不简单是一种表达,还应该内含一种思想,这是我们学术话语体系、理论话语体系应该延伸到的方面。

关于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习总书记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博士生写论文、硕士生写论文,我们经常讲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不要像写教材,说一些知识给别人听,而是要解决什么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所以,习总书记讲创新的起点、创新的动力都来自于问题。他说:“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另外,他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原创也是与时代连在一起的,不要“炒剩饭”。“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个起点就是问题起点、时代起点。

这个时代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列举几个。第一,全球化。我们过去讲,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利的一面,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话都是对的。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任讲话里强调出“美国优先”。“美国优先”的潜台词是什么?意味着过去美国遭到了全球化的损害。你看,全球化是由美国来导引的,他们制定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拓展、扩展、流动的规则。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在这个“快车”里掌握了先机,采用了正确策略,顺应了历史变化的潮流。所以,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球化带来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么,在下一步的全球化中,我们怎么去迎接新的挑战,怎么去避免一些问题,又怎样抓住一些机会,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市场化。从改革开放开始,市场和计划结合,走到了今天,以至于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在经济上搞资本主义。我们怎么来回答?我觉得还是要用那个著名的判断: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走的是什么路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书本上没有,其他国家也没有现成的经验,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己选择、探索出来的一条独特的道路、成功的道路。市场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大量的“怎么管”“怎么导”“怎么用”是我们思考的课题。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实践推进中的问题。

第四,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性、复杂性。

时代面临的挑战,具体来说,我觉得有这么三个“三”。

第一个“三”是社会有三态: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经济新常态,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讲新常态,指的就是经济新常态,有的同志将其泛化,什么党建新常态、生活新常态、服装新常态、睡觉新常态,这是滥用。经济新常态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速度的换档;一个是结构的调整;再一个是动力的改变。政治新生态,包括我们前面讲到的一系列的政治理念,以及反腐、从严治党,这都是政治新生态,对不符合要求的政治环境进行改变,创造出一种适合健康的政治生活的新生态。文化新样态,文化的“三交”——交流、交融、交锋,现在我们通常讲国内国外的人文交流、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激荡、碰撞非常多,价值观念的PK和互相影响也很多。交流是必然的,交融也是必然的,但文化的发展有自觉性、盲目性,我们要自觉地对待它,在交流中有交融,好的东西会结合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坏的东西也有可能会互相影响。在交融中要注意有交锋,交锋就是对立、斗争,有文化安全问题。所以,我们既在交融中看到交锋,在交锋中也要看到有交融的方面,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要截然对立起来,不要一讲对立就不讲学习借鉴了,或者一讲借鉴学习又不讲交锋了,这都是不对的。

第二个“三”是在全球范围内有三大共识。我简单讲一讲,这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观念,供参考。一个共识是生态危机共识。还有一个可能有争论但也越来越成为共识的共识,即:资本主义具有自发性、放任性,如果我们放任它,不加控制、不加节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包括生态危机的后果,以及社会的不公正、不稳定的问题。第三个共识是现代性之死。这是后现代主义话语中的一种表达。它认为,现代工业文明有两大缺憾,第一个缺憾是制造了人和自然的对立,第二个是制造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所以建议用后现代文明来取代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主张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建立起来。当然,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但看你怎么开药方、怎么诊断,病根在哪里,药方在哪里,这也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但是,从提出问题的角度来说,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第三个“三”是发展中的三大陷阱。一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是修昔底德陷阱,三是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是来自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主要是概括了东亚、南美一些国家发展的情况,指出一些国家发展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就会陷入困境,徘徊在这个收入水平难以突破,并积累大量的社会矛盾。这个问题在哪里?比如说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上,创造了人家上百年才能够创造出来的成果。高度压缩的时间,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很富裕的时间来健全化解、疏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那要怎么办?我们国家开出的药方是综合改革,要深化改革。现在是改革的攻坚期,一些困难的硬骨头都留到了现在,改起来很难,但也要改,要迎头而上。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深化改革。第二个陷阱是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的一个观点。他以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27年的历史说明一个道理:新兴国家向守成的大国或者国家挑战势必发生战争,其结果势必导致两败俱伤。这也被国际政治称为“铁律”。习总书记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铁律”,它是可以超越的、克服的。他说要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他说的意思也就是说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我们也别拿这个话放在这里讲、那里讲,脱离了具体情景,这个话容易变味。要克服修昔底德陷阱怎么办?我们国家开出的药方是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个是塔西佗陷阱。这是习总书记在兰考县参加并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的。塔西佗是古罗马历史学家,他认为公权机构如果丧失了公信力,那么无论你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别人都不听你的。这就是说要取信于民,要克服信任危机。所以通过这些典故、这些比喻,说明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很严重的,需要去克服的。

再有,制约我们国家发展的瓶颈。首先是贫困。2015年我国有7000万贫困人口,其中贵州省有600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但是我们要充分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接近10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们又承担了一个义务,要彻底消灭贫困现象,难度非常非常大,但它就是一个现实,所以我们现在推行五大发展理念,讲来讲去还是发展,不发展不行,但简单的发展也不行。第二个瓶颈是污染。这是一个大问题。第三是创新。这是我们的动力。

在这些问题和挑战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去看这些思想、看这些理论、看这些战略。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定位、核心要义与逻辑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崭新阶段和最新成果。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分析了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情势和挑战,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规律,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推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续写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篇章。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是立足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阐明中国道路的中国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实现人民幸福为价值取向,以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为精神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理念,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在这个要义统摄下,有12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总目标,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 政治保证。第四,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五,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第六,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政治新生态,反腐倡廉。第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第八,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第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一,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十二,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从逻辑上来分析的话,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高度统一。历史逻辑主要是讲思想有一个历史的进程,有一个历史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体现了历史既连续又超越的特点。实践逻辑在于这个理论不是概念的自我演绎,不是概念的自我生成,实际上反映了实践的规律(这里的逻辑可以理解为规律)。理论逻辑,就是它自身的结构,讲的是理论自己的内在联系。

那么回过头来看,这个主线究竟是什么?按照中央有关文件,我们可以这么概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这条主线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整个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维护的是这个制度,走的是这个道路,坚持的是这个理论。我们紧紧盯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往前一步,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是单方面的复兴,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的伟大复兴。

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我们再展开一下:以世界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史特别是新中国发展史等历史长河为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前提,以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为力量,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任务、道路、战略和基本理念,回答了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所以,通篇贯穿的是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线。

我们再从结构的角度对治国理政思想进行梳理。这个理论的体系很严整,由抽象到具体,由基本方法、基本理念到具体的战略、策略,由目标到路径,由社会整体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我们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看出有这么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方法。习总书记非常讲究方法。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有两次学了哲学,一次是学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次学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时时体现出五种思维(有的讲六种思维),大体上就是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第二个层次是价值目标。像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等,这些都是价值目标。第三是战略思想。治国理政有一个总体的战略布局。第四是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比战略思想在理论上低一层次,由战略思想来统摄又体现战略思想的路径。第五是经济思想,要发展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第六是政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然后是党建思想、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生态思想、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外交思想。总共12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全貌。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