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7-08-17 15:55:16 来源:人民网 【字号: 】 浏览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是需要我们长期抓住的“重点”;实现人民群众“八个方面的期盼”,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则是迫切需要我们带动的“面上工作”。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执政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人民幸福、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思想。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然要求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将不断为人民创造幸福,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批判了把群众当做愚钝的对象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这取决于这一历史活动的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利益。”毛泽东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逐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党“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邓小平的群众观集中体现为关心人民群众利益和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这正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核心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严格遵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要求,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赖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拥有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坚定自信。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坚持“抓住重点”和“带动面上”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去牢牢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成就和崭新变化。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态势。我们的人民不但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还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是需要我们长期抓住的“重点”;实现人民群众“八个方面的期盼”,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则是迫切需要我们带动的“面上工作”。这里蕴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蕴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更好地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千方百计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一,牢固树立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力量源泉。其二,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具有更多的获得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幸福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工作,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其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遵循。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明确的实践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网信事业、城市工作、供给侧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各层面各领域都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要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艰苦卓绝奋斗的基础上扬帆起航的原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前行的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永远保持的“初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征程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