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的战略影响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7-10-12 11:29:12 来源:宣讲家 【字号: 】 浏览

(二)“萨德”系统

1.研制背景

“萨德”系统,全称为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简称THAAD,其前身是经历多次失败而告终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eater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2004年美国陆军对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并重新命名为现名。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类似于海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由指管通情指挥系统、拦截系统、发射系统和雷达及其支援设备组成。2007年10月,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在美国太平洋导弹靶场成功完成大气层外的拦截试验。

2.发展沿革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作为专门用于对付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的防御系统,其独特优势是在防御大规模导弹威胁的同时,为作战部队提供更加灵活的使用选择。其目的不是取代而是补充海军“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和美国在世界各地部署的预警雷达与传感器,从而使美军具备多层弹道导弹防御能力。

海湾战争后,由于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MIM-104空导弹属于低层防空导弹,最大射高只有约20公里。那么,面对攻击力更强,来自更远距离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攻击时怎么办?所以,1987年美国陆军空间与战略防御司令部提出了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的高空防御技术开发计划,1989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公开此项计划。2004年,美国陆军对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并重新命名为“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调整后的“萨德”系统,于2005年11月恢复飞行试验,部署前共进行14次试验。

3.主要技战术特点

基本设计: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由携带8枚拦截弹的发射装置、“AN/TPY-2”X波段雷达、火控通信系统(TFCC)及作战管理系统组成。

发射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八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安装在一辆重型扩展机动战术卡车上。

雷达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标准雷达配置是一台“AN/TPY-2”X波段固体有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世界上性能最强的陆基机动反导探测雷达之一。该雷达警戒距离远,兼顾战略与战术,天线阵面积为9.2平方米,安装有30464个天线单元,方位角机械转动范围-178°~+178°,俯仰角机械转动范围0°~90°。

作战系统: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BM/C3I)系统由一个战术作战站和一个发射车控制站组成。

4.实战性能

一是导弹射程远,防护区域大。“萨德”系统拦截导弹的射程可达300公里,可防卫半径200公里的区域,而“爱国者-2”和“爱国者-3”的反导射程仅分别为15公里和30公里。因此,“爱国者”被归为“点防御系统”,“萨德”系统则为“面防御系统”,主要用于保护较大的战略性地区和目标。这一特点很受日本、以色列等领土面积不大的国家青睐,因为数套“萨德”系统即可将其全境覆盖,起到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

二是拦截高度和摧毁概率较高。“萨德”系统的拦截高度为40至180公里(大气层的高层和外大气层的低层),而这个拦截高度区间正好是射程3500公里以上的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飞行末段,以及射程35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导弹的飞行中段,故号称“当今世界唯一能在大气层内外拦截弹道导弹的陆基反导系统”。较大的拦截高度为“萨德”系统提供了实施多次拦截的充足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因此,“萨德”系统被设计为“射击-评估-再射击”的作战方式,具有二次拦截和二次毁伤评定的能力,还可为“爱国者”等低层末段拦截系统提供目标指示信息。

三是采用“动能杀伤技术”,破坏威力大。美军此前的防空和反导导弹一般都采用“高能炸药破片全向飞散”的杀伤方式,往往只能实现所谓的“任务破坏”而非“导弹破坏”,即仅使来袭导弹偏离原定轨道,目标弹头内的爆炸物或生化战剂仍会散落地面造成损伤。而“萨德”系统拦截弹的破坏机理则是“碰撞-杀伤”,以高速撞击来引爆目标弹头,其间产生的高热可使生化战剂失效。这种“动能杀伤”的难度不亚于“子弹打子弹”,对末制导和空间机动的矢量技术要求很高,却也大幅减少了“萨德”系统拦截弹的战斗部质量,使其增加拦截高度成为可能。

四是机动能力和系统生存性较强。每辆“萨德”发射车全重(含10枚所携拦截弹)约40吨,可快速空运至所需战区,并通过公路机动变换阵地躲避打击。发射车从装弹到完成发射准备不超过30分钟,待命中的拦截弹接到命令后几秒钟便能发射。

五是数据兼容性强,系统应用广泛。“萨德”系统在设计之初就把系统兼容性确定为技术重点,并在试验中解决了与海军的链接互通问题,从而易于同“地基中段拦截”“爱国者”和海军“宙斯盾”等系统随机构成各种形式的多层反导体系,做到情报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

六是目标识别能力强大。“萨德”系统的X波段雷达,号称当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该型雷达对于弹体尚未分离的上升段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探测距离应在2000公里以上。该型雷达使用的窄波束,能在580公里左右的距离精确评估目标弹头的预计位置,并识别假弹头。

二、“萨德”系统对我国和地区的战略影响

(一)破坏地区战略平衡

美国通过部署“萨德”系统,意欲对中国甚至俄罗斯战略核打击力量的可靠性和生存性构成威胁,增大了美国战略冒险的危险性。大国之间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武器实力,只有形成相对的,哪怕是比较脆弱的平衡,才能达到稳定。也就是说,任何一方在打击别人时,会顾忌别人还击的风险,而不敢轻易动手。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其实是在削弱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核反击能力,一旦它打击中国或俄罗斯,就会减小或免受中俄核反击的冲击,这样就增加了美国冒险的冲动。

同时,美国还趁机强化在东北亚的军事部署,包括陆基、空基和海基的导弹防御体系。在东北亚特定地缘环境下,“萨德”系统在韩国实施“前沿部署”后,其雷达监控范围可深入覆盖东北亚腹地。平时可摄取该地区国家诸多情报,积累目标特征数据,而战时则充当早期识别与跟踪工具,提升导弹拦截概率。这就使“萨德”不局限于充当单纯的被动防卫性“盾牌”,还具备了相当的攻势防御能力,从而远远超出了朝鲜半岛的防卫需求,极大危害到东北亚地区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

(二)恶化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美国通过部署“萨德”系统,把韩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拉近了日韩关系,恶化了中韩关系,破坏了中日韩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基础,可以说是一石多鸟。同时,日本也趁火打劫,借口朝鲜核威胁,积极增强全面反导能力,企图获取先发制人的主动军事打击能力,实现其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的目标。一旦“萨德”落户韩国,美国便在东北亚地区拥有了完整的导弹防御系统,从此该地区的攻防战略平衡或将被彻底打破,而美日韩也将成为东北亚的“小北约”。这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

美日韩推进三边军事同盟体系。美国《201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探索与日韩两国加强导弹防御系统的合作。另外,美国与日本、韩国还情报共享。实质上,这些举措使美日韩形成三边军事同盟体系,对地区安全稳定造成极大伤害。由此可见,“萨德”针对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区域内的所有国家。

(三)加剧中美战略稳定“脆弱性”

由于我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因此必须确保自己有限核武器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我国一旦遭受敌对方的导弹攻击,特别是核武器攻击,将有能力进行第二次打击或者核反击。而美国通过部署“萨德”系统,将极大地扩大对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强度,降低甚至摧毁中美战略核力量的“脆弱平衡”。

美国要向韩国引入的这套“萨德”系统,不单纯是一套反导拦截装置,而是带有一部“AN/TPY-2”X波段火控雷达的反导系统。这套雷达系统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该系统配备的区区数十枚拦截弹,其监测范围远远超出半岛自身防卫需求,深入亚洲大陆腹地,大幅提高美国对中国战略导弹发射试验的监测精度,进而提高其拦截中国战略导弹的能力,客观上削弱我国的核反击和第二次打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