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谁家过年”,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8-02-08 10:28:29 来源:凤凰网 【字号: 】 浏览

浙江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生仇雅菊跟一位年轻女孩耐心聊天后发现,姑娘确实身体没病,是心病,患上了轻度抑郁症。“这对小夫妻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留在了杭州打拼生活。婚后第一年,为上哪家过春节,老家在浙江省内的她和老家在黑龙江的丈夫闹得不可开交。”(2月6日《钱江晚报》)

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合家团圆成为老百姓共同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在人口流动加速的现代社会,一些年轻夫妻和双方父母处在三个不同的场域;“回谁家过年”这道选择题,让他们纠结不已。回家过年原本是一件美事,却因为裹挟了意气之争和利益博弈,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甚至让夫妻双方“大动干戈”。

丈夫不愿意被指责为“娶了媳妇忘了娘”,妻子不愿被说成“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当双方都不肯退让和妥协,不可避免会上演“一摩擦,就起火”。

血缘的维系,情感的融合,让每一个子女在家庭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家庭作为“心灵的港湾”,满足了年轻人被尊重、被信任、被关爱、被认同的精神诉求。到对方父母家过年,不仅会带来气候、饮食上的不适,还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在自己的父母家过年,可以释放“真我”,到对方的父母家中过年,往往要增添“儿媳妇”、“女婿”的社会角色,受到各种束缚,接受各种考验,又要戴上面具成为“镜中我”,自然没有在自己的父母家中那样轻松自在。

在传统习俗里,女方只要过了门,就应该在男方家过年。这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有两个隐性的前提条件,一是社会流动程度低,二是家庭结构多元化,每一家都有多个子女。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强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年轻夫妻和父母天各一方,“分身乏术”的他们,往往会为了“回谁家过年”闹矛盾。当“回谁家过年”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社会评价和社会认同,为了争口气,为了赢得脸面,一些年轻人在“回谁家过年”一事上进行了较量与博弈。

那种认为“一定要回男方家过年”的价值观念,说到底是背离时代潮流的“文化堕距”。一方面,伴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一旦女儿远嫁,只有“独苗苗”的空巢老人,同样渴望团圆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在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之中,“她力量”逐渐彰显,不能忽略、漠视女方回家过年的需求。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