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9-02-18 10:24:14 来源:乐山理论网 【字号: 】 浏览
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6.5%—6.9%的合理区间,成绩来之不易。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作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还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两个重大论断赋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更高要求和更重要意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品供给结构升级滞后已成为消费市场扩大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与需求增长明显脱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既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又妨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医疗、教育、育幼、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滞后,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洁净的水和空气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供给侧创新不足导致很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供给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而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面临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要素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迁移的困扰。突破这种前堵后追的挤压和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金融出现“脱实向虚”问题,主要原因是存在金融资源错配、金融结构和传导机制不合理。这就要深化金融改革,调整金融结构,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表现。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对我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内在关系中两个互相依存的基本方面,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现在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是因为需求居于重要地位,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必须同需求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总需求,使总需求增长与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具体而言,应通过稳就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精准脱贫、完善消费环境等举措,抑制消费需求增长放缓趋势,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确保财政支出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大力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努力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出发的立足点。3年多的实践证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要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巩固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破、立、降”力度,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和企业优胜劣汰。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保护产权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企业。破除妨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力度,实施竞争中立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提升产业链水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要以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目标,

  • 上一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 下一篇: 没有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