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着力加强 不断改善

作者:罗艾桦 贺林平 更新时间:2013-03-18 16:22:25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 浏览

  社会建设

  “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河北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代表

  追求更高层次民生

  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体现了对改善民生的追求。最近,雾霾天气很受关注,建议:

  做好“减”的文章,加强重点污染企业减排,对现有大中型企业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设备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做好“控”的文章,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狠抓尾气治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做好“改”的文章,推广清洁能源,在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钢铁、电力行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实行煤改气、油改气。做好“整”的文章,对小水泥、小白灰、小石料加工等“三小”企业进行整合,上大压小,对于整合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在加大对企业减排补助力度的同时,把治理企业污染源,特别是治理大型工业企业料仓的污染排放,纳入补助范围。

  (本报记者 李晓宏)

  江苏连云港  (60100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市市长杨省世代表

  着眼“三最”抓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既要有务实举措,更要有统筹安排。

  着眼最核心的民生,促进城乡群众增收。把增加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核心,重抓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增收“五大渠道”。着眼最普遍的民生,加快构建“六大体系”。细化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保障、就业和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建设的年度任务,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共落实。连云港今年的重点是实施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中心等重点项目18项,推进社保体系扩面提标。着眼最急迫的民生,扎实推进实事工程,积极响应群众关切,今年安排10项民生工程,如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启动总投资15亿元的水厂取水口上移和生态湖净化工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本报记者 王伟健)

  山东德州市代市长杨宜新代表

  管控过程把事办好

  百姓对有些惠民工程不买账,如旧城改造引发矛盾,问题不在于改造的动机,而在于过程管控不力,或粗暴简单,或违反程序,或逃避问题。事实说明,确立了好的目标后,只有加强过程管控,为民之愿才能结出惠民之果。加强过程管控要更新观念,不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也不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遵守程序,按程序办看似“费事”,实则“省事”;要求真务实,求真就是立足实际、尊重民意,目标高但不脱离实际,务实就是落实到位、实干到底,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要加强调度,每项事业既要有路线图、时间表,更要有“督战牌”和“纠偏器”,确保方向正确、进度可控、质量可靠;要勇于直面问题,通过疑难问题大会诊、攻坚克难大会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发展大局的突出问题。

  (本报记者 卞民德)

  安徽省财政厅长罗建国代表

  抓好民生政策落实

  民生工作连着民心,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是财政部门的宗旨。建议通过财政政策制定、财政资金保障分配来贯彻民主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对教育、民生支出等要抓好政策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善谋财政工作思路,善于应对形势变化,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创新举措,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完善市场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理好财、算好账,厉行节约、有保有压;保障基本运转,将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列入财政优先保障范畴。安徽80%的财政支出都用于民生。

  (本报记者 何 聪 朱 磊)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代表

  启动教师安居工程

  连续多年的滚动调查显示,住房一直是高校45岁以下教师的主要困难和压力所在。他们学历高,入职年龄大,收入积累少,住房需求紧迫。可他们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能享受保障性住房,成了痛苦的“夹心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的突出困难,政府不能等闲视之,应该有所作为,让教师的基本住房需求纳入保障范围,因为教师法早就明文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今年是教师法颁布20周年,建议把教师安居工程搞起来,以实际行动依法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有利于落实十八大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要求。

  (本报记者 朱 虹)

  陕西省文化厅长刘宽忍代表

  文化是民生之魂

  陕西省2011年开始启动扶贫避灾移民的民生大工程,安居乐业之后,下一步重点关注移民的“文化饥渴”现象。改善民生,最终是要逐步满足民众对福利和精神的需求。

  文化不能做民生的旁观者,文化设施也不能等民生工程建成之后再点缀,必须与各项民生工作同步推进,甚至提前进入。文化是民生之魂,只有具备文化支撑,民众才能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找回心理归属,重建社会关系,体现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田 丰)

  统筹发展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甘肃省财政厅长张勤和代表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甘肃多年来致力增加居民收入,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长期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建议中央在研究实施收入分配改革政策,特别是涉及收入再分配环节时,进一步明确地区间功能定位,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困难地区的实际,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采取特殊扶持政策,支持其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基本财力保障能力;加快城乡低保、城乡医保、职工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步伐,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对艰苦边远地区给予倾斜照顾,为留住人才、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创造条件。

  (本报记者 银 燕)

  四川攀枝花市市长张剡代表

  重视钒钛资源利用

  钒和钛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相关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资源开发粗放、利用水平较低、深度加工不足、集群集聚优势欠缺、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薄弱、工艺装备落后、环境压力较大等一系列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我国钒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钒钛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当前,亟须从三个方面强力推进钒钛战略资源的创新开发利用。一是从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出台促进钒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政策。二是加强国家与地方协调联动,合力破解钒钛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三是强力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试验区的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本报记者 刘裕国 王明峰)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代表

  继续增加教育投入

  目前,我国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要真正办到人民满意,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增加教育投入。我们是教育大国、人口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是人,主要表现在人的创新能力、人的素质和法治意识方面。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建议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同时,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样才能对我们国家建设发展起支撑作用。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用户名:匿名发表 *不选请在前面输入您的大名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4位数的验证码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