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吸取其精华、总结其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谓浩如渊海。从文化学问体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大体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指儒家典籍,史指历代史书,子指诸子百家,集指文学艺术。经为纲,有恒常不动的意思,中国历史中的治国者、理政者,在主体上皆以儒家经典思想为指导理念。史为线,有纵深延展的意思,史部中所记录的历史风云、朝代变迁,主要体例以事实说话、以史料佐证,反映着历朝历代治国理政者对经部理论的运用,总结着得失成败的教训。我国古代的治国理政者,大多数都十分注重总结历史、以史为鉴,很多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史学家,比如北宋宰相司马光,曾经官历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这些都表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注重以史为镜鉴,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失误和过失,以历史的前车之鉴,作为当今的后事之师。
从古至今,我国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繁荣昌盛景象。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这些辉煌背后都有着共同的经验:一是整治财税,发展经济。从秦朝的商鞅变法开始,历朝历代的发展、变革、强盛,大都离不开财税制度的改革。到清朝乾隆时期,我国经济总量已占全世界总量的1/3,国际贸易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是当时世界上的真正强国。二是选贤任能,澄清吏治。“官吏之贤否,民生之休戚相关”。汉文帝改革了任官旧例,选拔人才不拘一格,量才任用不遗余力。三是重视肃清吏治、惩治贪官。唐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康熙帝“恨贪官污吏,更过于噶尔丹”等。四是发展教育,创新科学,注重运用。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四大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科教兴国,古今同此一理。三朝盛世的君主对科技、教育都颇为重视。同时,教育和科技的进步也对三朝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诸多事实也证明,治国理政者对历史的态度,也会影响朝代政权的兴亡。比如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地、统帅华夏政权,元、清两朝由于对历史敬畏心的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国家发展的大不同。元代蒙古政府,从主观感受出发,否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思想道统,取消科考制度、重划职业等级、歧视儒学教化,使这个外来政权在中华大地上怨声载道、难以久存,不到百年便轰然倒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元朝统治者完全割裂了历史,使元朝成为了没有根基无法长生的浮木,所以结果就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而清王朝在考虑稳定社会问题的同时,由于充分借鉴了元朝的失败的教训和策略,于是注重修前史,崇汉学,从而使得这个异族政权基本顺延了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一统天下268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看,虽然并非所有的历史都要承袭,并非所有的本土都要恪守,但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阶段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历史、必须立足于传承、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创新必须来源于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治理,也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如《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是一道佳肴,现代化厨艺,改善的是炉灶的科技、厨具的卫生,可能还加入了西式的食材、时尚的调料,但要追求菜品美味这个宗旨始终不变,厨艺精神和烹调经验永远是不可或缺、不能抛弃的。对我国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烹制的,毕竟是一道中餐,是中国人熟悉的口味、习惯的风味、适合的营养,因此,就绝不能数典忘祖或一味崇洋媚外,绝不能忘本悖德而需饮水思源。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历史的行进,有着长河漫漫中的固有态势,也有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创新道路探寻。然而,历史进程改进的是手段和方法,不变的是人类社会对光明大道、对至美至善目标的追寻。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对于富强、文明的目标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现在能够比过去更民主一些、更法治一些;我们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对于和谐、友善的向往是不变的,变化的是今天可以比昨天更公正一些、更平等一些。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三点连成一线,串连出历史发展的惯性和趋势。制度方法探索变迁可以超越,价值理念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的确定才是发展的道之所在。
以史为镜,可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方能避免走不必要的歪路、错路、邪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史为镜鉴创造了的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下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升平盛世的成功社会发展进步经验,令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中值得借鉴;而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更能作为反面教材,警示我们,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走错误的道路。
两千年来,中国历代都注重尊崇儒家思想,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儒家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对于我们今天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直接、正面的指导意义。继承和弘扬儒家重视教育的优秀传统,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
当今我们社会的目标确定,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复兴,是综合国力强盛繁荣的发展,是中华文明历史雄风的重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我们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以之为指导,来规范和选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要总结发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福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远流长的精神志气。
(作者为中共南华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