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库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

[中图分类号] B27; D61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3-0016-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时代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就是首次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研究三个深层次问题,即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创新突破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时代内涵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历史发展会带来什么深远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的逻辑:在理论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在实践上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过程具有三个关键时间节点:起点是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性生成的开端;重要节点是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自觉认知并赋予具体内涵的标志性节点;关键时间节点是党的十八大,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思考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创新突破、形成规律性认识并进行理论建构的关键时间节点。在理论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大问题得以回答;在实践方面,在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体现的是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创举,体现了在理论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在实践上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提出不少时代性课题。在应然意义上,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问题,即作为后发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有什么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提出什么本质要求?如何进行战略谋划?实践上应把握和遵循什么样的重大原则?人们常说,问题是发展的先导。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解决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实际上内含了两条脉络:基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实践探索中坚持重大问题导向;基于“两个结合”和重大问题导向,深刻把握并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所提出的时代诉求,强有力地引导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回答和解决问题,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所产生的创新成果令人鼓舞;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有力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引导理论作出回答得到解决,理论通过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也得以升华。可以说,这种理论指导的主体自觉与能动性、问题导向的客观需求与合规律性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创新突破背后逻辑的基本线索。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创新突破,归根到底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主体自觉和使命担当,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诉求的科学回应,体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诚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预示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将更加有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将势不可挡。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与基于劳动逻辑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涉及如下内容:在中心任务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新征程需要遵循的重大原则等。从叙事思路看,体现出“基本路径—形成过程—性质方向—共同特征—特色内涵—本质要求—实践原则”的结构。从内在逻辑看,主要是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性质方向和中国特色上。首先是共同特征。既然都是实现现代化,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就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其次是性质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具有自身本质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后是五大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性、人民取向的价值性、两个文明的协调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西方式现代化的老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相互割裂的现代化和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五大中国特色从现实与基础、价值与追求、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等不同维度,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不同,侧重于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五大特色全方位地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预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潜在影响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结构可归纳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体现中国特色”。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干什么”,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上。其内在逻辑是先确定方向和道路,再提出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的要求,最后明确目标和前景。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方向和道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的要求,包括经济建设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建设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社会建设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个方面;目标和愿景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关于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个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使命担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天下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天下观。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干”,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安排和五项重大原则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安排分两个层次,首先是整体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含的理念是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建成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聚焦八个方面,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居民收入增长、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安全、国际地位和影响。其次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根本遵循和行动框架。在针对性上,分别为:谁领导,采取何种道路,为了谁,动力何在,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综合战略安排和五项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在“怎么干”问题上,基本思路是先进行目标定向,再制定根本遵循和行动框架。

综合上述“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三个问题可以看到,三者之间贯穿两个共性因素,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这表明,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与西方式现代化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表现为资本至上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华民族对基于劳动逻辑的现代化路径的自觉选择,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时代内涵之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历史意义:人类实现现代化新趋势和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认识论的规律要求,不仅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中是什么,而且还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将是什么。否则,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就只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理论上,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将是什么,本质上是要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依存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核心是把握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现代化概念使用的语境指向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可以按照“立足现代化的内涵—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语境—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这一逻辑路径,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在一般意义上,现代化运动和潮流开启于西方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立足当下,着眼于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大历史观来看,现代化是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是人类社会从基于自然经济的传统社会历史阶段向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转型的过程及结果,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一过程内含三个核心性转型:从农业主导到工商业主导,从以农民为主到以市民为主,从传统熟人社会结构到现代陌生人社会结构。在此意义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从基于自然经济的传统社会历史阶段向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转型的过程。关键的问题是,这一转型及其结果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的发展序列上意味着什么?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隐藏着这样一条经济形态发展脉络,即从基于人与自然交换的自然经济历史阶段到基于人与人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历史阶段,再到基于人与社会直接交换的产品经济历史阶段。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和描述:从人的发展角度依次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从经济形态角度就表现为自然经济阶段、商品经济阶段和产品经济阶段的依次更替。在基于自然经济的传统社会历史阶段,基本生产方式是农业,人表现为以农业谋生的农民,主要生活在乡村;在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基本生产方式是工业制造和商业贸易,人表现为要通过市场交换而生存的市民,主要生活在城市;在基于产品经济的未来社会历史阶段,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演,物质将极大丰富,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根源消失,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在此基础上,市场消失,市民消失,阶级消失,国家消亡,人成为自由人,社会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由此可以预见,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基于产品经济的未来社会历史阶段,人的主体性将极大增强,人因能动自觉而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成为现实常态。可以说,在该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状态。综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两个方面,可以作出判断,在基于产品经济的未来社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将逐渐走向基于充分个性化的人与人之间联合发展的新阶段,全球一家的大同世界历史内涵开始生成。从文明视角看,世界即天下,天下即世界,“为世界谋大同”的观念也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预见,在实践上,基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大同世界历史进程也将开启,人类文明演进进程中的大同世界新形态将徐徐展现。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一层含义,即“为世界谋大同”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之使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从共时性角度看,即基于商品经济这一特定历史区间对西方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比较,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历史意义还有第二层含义,即资本主义文明具有过程性,“为世界谋大同”的社会主义文明具有恒久性。在一定意义上,以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为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将以其胸怀天下的天下思维和天下观逐步主导未来人类历史进程。这样判断的依据在于,在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商品交换的主体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在该阶段,人的吃穿住行都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完成。商品交换是该历史阶段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底层支撑,人必须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人一旦进入市场,则将面临两种情形:一种是自己有可以交换的商品,即马克思所说的“身外之物”,当然就用“身外之物”与他人交换;一种是自己没有“身外之物”,但又必须交换,则只能交换“身内之物”(体力、脑力)。这意味着,商品交换对交换主体的内在规定已经将交换主体自然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有“身外之物”的人和没有“身外之物”的人。对于前者,在实践中表现出如下演化过程,即“有‘身外之物’的人—拥有生产资料的人—有产者—资产阶级—拥有资本的力量”;对于后者,在实践中表现出如下演化过程,即“只有‘身内之物’的人—没有生产资料的人—无产者—无产阶级—拥有劳动的力量”。从纯粹逻辑意义上看,资本家拥有资本的力量,强调资本优先,奉行资本至上的理念,选择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劳动者拥有劳动的力量,强调的是劳动优先,奉行人民至上的理念,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资本逻辑和劳动逻辑的基本内核。那么,如何看待这两种逻辑呢?

从实践上看,资本家拥有社会赋予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则天然拥有体力和脑力。在应然的意义上,生产资料既然是社会赋予的,意味着也可以社会性剥夺。就此而言,劳动者具有恒久性,即无论是在基于自然经济的传统社会历史阶段、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还是在基于产品经济的未来社会历史阶段,只要人存在,劳动者都存在。相反,资本家则具有历史性和过程性,即只存在于商品经济这个特定的人类历史阶段。资本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将因特定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此可见,基于资本逻辑的西方式现代化,因为资本逻辑的历史性和过程性,其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也同样具有历史性和过程性。可以说,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完成,随着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结束,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合理性资源也将枯竭,建立在西方式现代化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也将随之走向终结。在这个意义上,西方资本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逐步退场,意味着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走向终结;而基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才是“为世界谋大同”新历史进程的开始。需要说明的是,在逻辑必然性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定位在基于商品经济的特定社会历史时期。这意味着,随着该历史阶段的结束,中国式现代化也将完成其历史使命。但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对当今世界发展来说,预示着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将逐步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世界谋大同”将成为人类历史新走向。当然,在实践上这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1&ZD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董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J].哲学研究,2022,(6).

(作者简介:韩庆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张健,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教授)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