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关注】“天府好家规”评选,聆听其中的乐山故事(五)

“学与思”写在前面的话:

  日前,由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四川省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工作正式进入网络投票阶段,乐山市10条好家规入选其中。请随“学与思”小编一起,每天聆听两则乐山故事。

   

  如果这些好家规故事打动了你,就请赶快拿起手机,为它们投票点赞吧!

  助力它们成为我省首届十佳“好家规”。

魏承训

家规家风故事

魏氏家规:

见红不捧 见软不欺 见贫就扶

家风故事(一):

“把文化传承下去”

沙湾区嘉农镇燎原村农民:魏承训

  在沙湾说起魏家戏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魏家戏班,这支由爷爷、儿子、孙儿、孙女、媳妇、女婿、堂兄、堂弟等20多名成员组成的“家庭戏班”声名远扬,他们怎样做到的呢?“小时候我爷爷就教育我们‘见红不捧、见软不欺、见贫就扶’”家族代表魏承训回忆道,“做事先做人,我父亲、我、我儿子一辈辈都受爷爷的感化,谨记在心,我们整个戏班也是如此做的!”。

  魏承训的爷爷魏少波是整个魏氏戏班的开启人,曾任过加农乡乡长,是个文化人,喜爱艺术,也深知艺术的魅力。他说“文化是要靠人去发扬传承下去的。”他鼓励儿子戏班第一任掌门人魏世铎,到洪雅川剧团受教,练就一身本领。魏承训,也深受长辈的影响,自学各种乐器,二胡、扬琴、电子琴,吹拉弹唱样样来。80后的魏恩源更是继承祖辈们与身俱来的天赋,荣获各种音乐类大奖,组建演出队伍活跃在四川各个舞台之上。“我叫魏承训,我儿子叫魏恩源,不光是我跟我儿子的名字,连家族四代名字都是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就取好了的”魏承训说道。魏家的名字都很讲究,魏家姥爷希望子子孙孙都能承接家训,感恩思源。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家人及徒弟要正直不阿,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多关心群众的疾苦,而魏家人做到了。

   “见红不捧、见软不欺、见贫就扶”,魏家戏班传承三代,代代都秉承着魏家的人本观念。在社会经济的大潮下,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改善自身的物质条件,而魏家戏班一直坚持下来,守着自己的文化阵地,靠的就是对艺术的喜爱和良好的家风。“我们现在从事的演出大多数都是公益性质的,一场演出就几百块钱,一个人就能领到三四十块钱,根本把戏班撑不下去,但是戏班里没有一个人闹情绪。”魏承训说道“这都是我家族代代传下来的,不能见利忘义”。

  魏家的人本观念,不仅在戏班人身上,更在戏班的节目中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戏班第一任掌门人魏世铎,在 1989年冬天回家务农时,看到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文化生活却十分枯燥,小青年打牌赌钱、酗酒滋事、不愿赡养老人等不良风气时有发生。魏世铎躺在床上都在叹气:“健康的文化生活是农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少了这道菜,人就要出毛病”。在镇、村、社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他将酷爱艺术的老伴和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的一大家人组建成家庭剧团,拿出5000多元积蓄添乐器、买服装,“白天依靠两部汽车跑运输挣钱,晚上集合一大家人排练”。他们经常挑灯夜战,把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新风尚及一些违法乱纪的不良现象,编排成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快板等节目,内容包括《仁慈》《五老汉逛新城》《天地喜洋洋》《寻父》《劝世歌》《夸媳妇》《车灯》《戒毒》等等一系列满满正能量的节目,带领儿孙们在全镇、全区甚至全乐山到处演出,深受干部群众欢迎。“很多政策、法律、法规,新风、新貌、新风尚,经魏家戏班子编成节目宣传后,工作开展起来顺利多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邻里纠纷等事情,他们会积极主动去做思想工作,希望为每个家庭注入文明和谐新风尚。同时,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动员周边喜欢艺术的人参与进来,把文艺搞起来,把乡里乡亲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如今,乡里街边信迷信的少了、打麻将的少了,老百姓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了。

  几十年来,凭借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的节目“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大到市、区的庆典、仪式,企业的开张剪彩,小到农民嫁女娶媳、生日宴席,“魏家戏班”成了沙湾一道响亮的“招牌菜”。土色土香的文艺节目、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使“魏家戏班走一路红一路,演一场火一场”。10多年来,他们先后表演节目900多场次,观众多达10多万人次,演出范围涉及泸定县、乐山市中区、峨眉山市、峨边县等,一直是嘉农镇乃至沙湾区一支非常活跃的文艺宣传队。2006年,魏世铎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013年,魏氏家庭农民流动演出队被评选为沙湾区第四届“感动沙湾人和事”。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2014年“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优秀典型。 2016年度荣获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接见。

   “把家庭团结起来,把文化传承下去”,魏家戏班将此作为戏班家训班训,不仅仅立足于小家,更是秉承着“见红不捧、见软不欺、见贫就扶”人生信条把家族团结起来,用他们的欢歌笑语把文明和谐新风传播开来,为构建社会和谐大家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叶树尧

家规家风故事

叶氏家规:

医术传家 医德立家 仁心兴家

家风故事(二):

慈善之心 医者之本

沙湾区福禄镇社区居民:叶树尧

  我叫叶树尧,今年64岁,是福禄镇“华元堂”中药铺老板,我的药铺面积不大,中央供奉着“天地君亲师位”,这是我爷爷叶崇仁传下来的,曾有人出高价想买回去收藏,但却被我和我哥哥一口回绝了,虽然只是一块木头,但它却是我们叶家人一个多世纪来一直坚守着的精神高地,时刻警醒着我们叶家后人重医德,广布施。

  “华元堂”药房是由我祖父叶长荣在清代咸丰八年创建的,他当时就给叶家后人立下了“重在医德、乐善好施”的家训。我的爷爷叶崇仁则是叶家最典型的代表,他的故事至今在福禄镇流传。比如,他1936年医治好了福禄镇横街子易正武母亲的暴盲症;1942年让红阳乡中风瘫痪的苟虎清重新站立起来等等,数不胜数。我的爷爷不但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并且他秉承了“重在医德、乐善好施”的叶家家训,对贫困孤寡患者无钱看病,不收取分文,还拿钱给予买罐熬药。不仅如此,我爷爷每年除夕之夜,都要给穷苦之人发放过年钱,捐款修建了文武宫(今福禄小学)路面。这些义举都一一记录在了福禄地方志当中。

  到了第三代,我的父亲叶世祥和我的母亲张競华更是恪守家规。当时正值解放前后,饿殍遍地,父亲经常免费接济穷人。张競华是一位伟大的慈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一直教育我们九兄妹要做人品高尚的人,我的手机里面至今都保存着母亲张競华对我的谆谆教诲,我靠着回忆把她教育我的东西都记下来了,经常拿出来回味,仿佛母亲的声音一直萦绕在耳畔。我母亲张競华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母亲已经94岁高龄了,她看到中央电视台发出募捐消息,首先拿出子孙孝敬的1200元让孙子叶泉到乐山老公园处捐款。她一生正直不阿,不贪钱财,经常拿《论语》、《孔融让梨》等一些典故来教育我们,让我们牢牢记住做一个品德高尚、不贪图钱财名利的人。

  到了第四代的,先是我哥哥叶树超当家,他不仅医德过人,医术更是精湛。我哥哥叶树超13岁跟着父亲学医,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救死扶伤,从鬼门关拉回了上百条生命,他乐善好施,常常接济穷苦人家,免费为困难的乡亲看病诊疗。1958年是全国人民特别困难的时期,那时候饥荒蔓延,疾病成灾,我哥哥叶树超每天背着背篓,亲自上山采草药,他爬山涉水,经常上门为困难患者就诊,免费赠药,分文不收,挽救了很多命悬一线的困难乡亲。我哥哥的努力也换来了大家的认可,他退休之后被乐山市人民医院聘请为专家,参加中医理论研究,参与了中医著作的编撰,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远近闻名。

  后来我哥哥退休去了乐山,华元堂”由我当家,跟着哥哥叶树超几十年,也学到了一些家族医术,也治好了不少患者,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那年,那时候,沐川县18岁杨凤英瘫痪在床,背部已然坏死并长满了蛆,杨家家境贫寒,拿不出钱给杨凤英看病治疗,病人枯瘦如柴,生命垂危,他的家人没办法,都开始为其准备后事。我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上杨凤英的家人,表达了我想试试的念头,杨家人同意之后,我到杨凤英家里为其治疗,刚到的第一天看见杨凤英溃烂的伤口爬满了恶臭的蛆,我当时没忍住,落泪了,我暗自立誓一定要医好她。我开始为杨凤英治疗,每隔一天我会往沐川跑一趟为其换药,那时候只有坐客车然后改步行,客车只有早上6点的,每天到了她家都快中午了,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了,就这样我坚持了大半年,药物治疗辅以精神鼓励,杨凤英居然奇迹般的站起来了,后来杨凤英慢慢痊愈,跟正常人无异,2000年的时候还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当时因为杨家特殊家境,我仅收了杨家1024元,说实话,这些钱连我自己花的路费都不够,更别说医药费,但我仍然觉得很开心,看见一个年轻的生命重新站起来我就觉得没有辜负叶家祖先。还有就是2010年我在华西医院医治好了百草枯中毒的郑友枝,如今这个病例被成都中医药大学收为典型案例。

  我的家族教育子女以德为先,也延续了一个好习惯,每逢晚辈遇到人生中重大事情的时候,家族里面的长辈都会给晚辈写信,晚辈也会回信自省,这个“互动”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我至今都保存着母亲对我的“勉励”,用来告诫自己,警醒后人。家族的晚辈也时刻牢记这这些家风,坚持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我大哥的女儿叶雅莲就曾是沙湾区两届党代表。

  我今年已过花甲之年,但是我仍坚持每天看书,遇到好的书还不忘记跟女儿分享讨论,女儿也喜欢把喜欢的东西跟孙女分享,现在我的大孙女已经习惯了每晚在读书声中睡去。叶家是个和睦的大家族,家族里没有一个人有不良嗜好,每个人都积极奋进。我希望,在长辈的影响和带动下,我们家的故事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家家规也永远地传承下去。


  这些好家规故事打动你了么?快拿起手机,为它们投票点赞吧,乐山市入选的十条好家规需要你的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投票通道

投票步骤:


第一步,长按“封面”二维码图标,安装“封面”App;

第二步,打开“封面”App,在首页顶端滚动新闻窗口中找到“天府好家规”活动专题,

第三步,点击进入即可参与投票,每位投票人每天可以投10票,同一候选人每天只能投一票

  小窍门:进入活动专题,在搜索框内输入“乐山”即可列出乐山市的十条候选好家规,然后就可以直接点选投票了。

,

  日前,由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四川省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工作正式进入网络投票阶段,乐山市10条好家规入选其中。请随“学与思”小编一起,每天聆听两则乐山故事。

,

魏承训

家规家风故事

,  如果这些好家规故事打动了你,就请赶快拿起手机,为它们投票点赞吧!,

魏氏家规:

,
,

家风故事(一):

“把文化传承下去”

沙湾区嘉农镇燎原村农民:魏承训

  在沙湾说起魏家戏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魏家戏班,这支由爷爷、儿子、孙儿、孙女、媳妇、女婿、堂兄、堂弟等20多名成员组成的“家庭戏班”声名远扬,他们怎样做到的呢?“小时候我爷爷就教育我们‘见红不捧、见软不欺、见贫就扶’”家族代表魏承训回忆道,“做事先做人,我父亲、我、我儿子一辈辈都受爷爷的感化,谨记在心,我们整个戏班也是如此做的!”。

  魏承训的爷爷魏少波是整个魏氏戏班的开启人,曾任过加农乡乡长,是个文化人,喜爱艺术,也深知艺术的魅力。他说“文化是要靠人去发扬传承下去的。”他鼓励儿子戏班第一任掌门人魏世铎,到洪雅川剧团受教,练就一身本领。魏承训,也深受长辈的影响,自学各种乐器,二胡、扬琴、电子琴,吹拉弹唱样样来。80后的魏恩源更是继承祖辈们与身俱来的天赋,荣获各种音乐类大奖,组建演出队伍活跃在四川各个舞台之上。“我叫魏承训,我儿子叫魏恩源,不光是我跟我儿子的名字,连家族四代名字都是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就取好了的”魏承训说道。魏家的名字都很讲究,魏家姥爷希望子子孙孙都能承接家训,感恩思源。他常常教育自己的家人及徒弟要正直不阿,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多关心群众的疾苦,而魏家人做到了。

   “见红不捧、见软不欺、见贫就扶”,魏家戏班传承三代,代代都秉承着魏家的人本观念。在社会经济的大潮下,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改善自身的物质条件,而魏家戏班一直坚持下来,守着自己的文化阵地,靠的就是对艺术的喜爱和良好的家风。“我们现在从事的演出大多数都是公益性质的,一场演出就几百块钱,一个人就能领到三四十块钱,根本把戏班撑不下去,但是戏班里没有一个人闹情绪。”魏承训说道“这都是我家族代代传下来的,不能见利忘义”。

  魏家的人本观念,不仅在戏班人身上,更在戏班的节目中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戏班第一任掌门人魏世铎,在 1989年冬天回家务农时,看到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文化生活却十分枯燥,小青年打牌赌钱、酗酒滋事、不愿赡养老人等不良风气时有发生。魏世铎躺在床上都在叹气:“健康的文化生活是农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少了这道菜,人就要出毛病”。在镇、村、社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他将酷爱艺术的老伴和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的一大家人组建成家庭剧团,拿出5000多元积蓄添乐器、买服装,“白天依靠两部汽车跑运输挣钱,晚上集合一大家人排练”。他们经常挑灯夜战,把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新风尚及一些违法乱纪的不良现象,编排成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快板等节目,内容包括《仁慈》《五老汉逛新城》《天地喜洋洋》《寻父》《劝世歌》《夸媳妇》《车灯》《戒毒》等等一系列满满正能量的节目,带领儿孙们在全镇、全区甚至全乐山到处演出,深受干部群众欢迎。“很多政策、法律、法规,新风、新貌、新风尚,经魏家戏班子编成节目宣传后,工作开展起来顺利多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邻里纠纷等事情,他们会积极主动去做思想工作,希望为每个家庭注入文明和谐新风尚。同时,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动员周边喜欢艺术的人参与进来,把文艺搞起来,把乡里乡亲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如今,乡里街边信迷信的少了、打麻将的少了,老百姓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了。

  几十年来,凭借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的节目“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大到市、区的庆典、仪式,企业的开张剪彩,小到农民嫁女娶媳、生日宴席,“魏家戏班”成了沙湾一道响亮的“招牌菜”。土色土香的文艺节目、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使“魏家戏班走一路红一路,演一场火一场”。10多年来,他们先后表演节目900多场次,观众多达10多万人次,演出范围涉及泸定县、乐山市中区、峨眉山市、峨边县等,一直是嘉农镇乃至沙湾区一支非常活跃的文艺宣传队。2006年,魏世铎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013年,魏氏家庭农民流动演出队被评选为沙湾区第四届“感动沙湾人和事”。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2014年“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优秀典型。 2016年度荣获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接见。

   “把家庭团结起来,把文化传承下去”,魏家戏班将此作为戏班家训班训,不仅仅立足于小家,更是秉承着“见红不捧、见软不欺、见贫就扶”人生信条把家族团结起来,用他们的欢歌笑语把文明和谐新风传播开来,为构建社会和谐大家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