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表明,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和民族,必须有走在世界前列的哲学社会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新时代中国更加稳步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首要在于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有正确方向。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感受真懂真信的力量,抓住根本,力求彻底,尊重真理,崇尚科学,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自觉接受实践检验。要认清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短短8年来,全国范围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数量从之前的100余家增至1400余家,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建设的重视;同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有了强大专业的力量支撑。要用好这支力量,努力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怎么用的问题,在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上持续发力,更好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于进一步优化和健全学科体系。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对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话语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应该着力去做的基础性工作。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既包含理论知识,又包含研究方法,同时还包含整体学术能力、水平、贡献以及外在传播表现。建设和创新“三大体系”,要努力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做到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
“三大体系”中,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是一种能力体系,话语体系是一种辐射体系。三者比较起来,学科体系是基础,能不能创新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学科体系的门类、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优化、不断重塑、不断创新发展。基础学科要补齐短板、健全扎实,重点学科要拓展领域、突出优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有更大的创新发展,一些冷门学科也要有所传承。要实现从学科规模扩张到学科内涵提升转变,更加关注国家需求,特别是应用学科、前沿学科,要对标国家战略急需,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优化调整。相对应学科体系创新,学科教育的专业划分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时代性和专业性,把握好专业设置与应用领域交叉融合的新趋势,在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大局能力和水平。
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引领时代、影响世界的范式创新。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建立起一整套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假说、法则、定律、模型。现代科学界越来越承认,思想和科学的进步,实际上是新范式不断代替旧范式的过程,当旧的范式日益不能承担起解释新发现新发展新规律时,新的范式就应运而生。范式创新不但是自然科学发展演进的底层逻辑,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演进的底层逻辑,能够建立起引领时代、影响世界的新范式,远比局部的观点创新重要得多。近年来,各地在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创新上作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浙江省2022年启动建设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探索创造新工具、新方法实现研究范式革新。还有一些地方尝试以大数据助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范式转型,体现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速度”发展中追求“高质量”的自觉。
范式创新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破除“唯一准则”迷信,特别是对那些试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的怀疑和否定。不可否认的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际上长期存在着西方研究范式一家独大的局面,当然,这在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恰恰根植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框架的“袪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强化这一“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勇立潮头,勇担重任,努力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创新、学说创新、方法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形成能够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新范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哲学社会科学好比万顷良田,要在这良田中培育出“千重稻浪”,靠的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不辞辛劳、勤奋耕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各学科、各领域创新发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道路上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