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2020年全国“两会”热点解读

作者:中共乐山市委讲师团

2020年5月21日至28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疫情防控”“经济新常态”“深化改革”“民法典草案”等成为今年“两会”热点。我们在广泛收集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媒体和网民建议、观点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十大热点,作初步解读,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宣传“两会”精神参考。

热点一:“特别”的两会

1.会期缩短。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今年的两会有啥不一样?召开时间不同。今年受疫情影响,往年的两会大多是在3月召开,而今年的两会于5月下旬召开;往年两会会期大约两周,今年两会会期分别为7天,相较于往年的大约两周时间,会期缩短了一半的时间。

2.采访创新。往年各地代表团抵京时,大批记者前往“接机”“接车”采访;人民大会堂内外记者们随时准备“围追堵截”代表委员们;而今年更多新兴科技助力两会,采访活动从“面对面”到“屏对屏”。两个会议的各次全体会议将作电视直播或网络图文直播;以前“代表通道”“委员通道”挤满了记者;今年创新形式,采用视频方式进行,代表和委员驻地都设立了视频采访间,为代表和委员们接受采访提供便利,专用光纤宽带、网络视频采访平台等设备来保证访谈效果。往年中外记者齐聚北京;今年两会邀请部分在京的中外记者采访会议,不邀请境外记者临时来京采访;新闻中心网页将及时、动态发布会议日程和议程、活动安排、会议相关资料等,积极协助中外记者联系采访,让媒体记者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代表委员的履职建言。

3.务实高效。会期压缩、报告精简,但是议程不减、干货满满。一是“短”中见内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1万字出头,篇幅比去年减少近一半,但仅“就业”就提及39次,各项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一目了然。代表委员更注重说短话,发言时直奔主题、言简意赅。二是“实”中见真招。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两高报告,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到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都针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干货满满。三是“新”中见效率。从新闻发布会到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从国务院相关部门列席或旁听团组会议到媒体记者采访代表委员,普遍采用视频方式进行,虽然隔离了空间,但传播效果不减。

相比去年,今年大会发言场次压缩,每场发言人数也有所减少,但发言质量不降、形式创新、效率更高。“时间不长,但很精彩,很解渴。”这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同感受。会风,折射作风,影响政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说。“今年两会日程紧、节奏快,议题更聚焦、任务更明确,求真务实的氛围更浓了。我们要把这种良好会风转化为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热点二:疫情防控

两会的召开是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积极信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中央指导组加强指导督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方面全力支持,开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首先,国内外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方面,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确诊病例、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到6月3日,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超过630万例,死亡人数超过37万人;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地区近期仍发生聚集性疫情。今年下一阶段如何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另外,中国将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疫,相关决策与趋势也备受世界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院长胡豫说,当前疫情防控风险挑战仍存,绝不能前功尽弃,必须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在疫情防控中,我们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及时采取应急举措。对新冠肺炎实行甲类传染病管理,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为打赢武汉和湖北保卫战,果断实施严格管控措施,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调派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延长全国春节假期,推迟开学、灵活复工、错峰出行,坚持群防群控;加强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迅速扩大医用物资生产;针对境外疫情蔓延情况,及时构建外防输入体系,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的关心关爱;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主动分享防疫技术和做法,相互帮助、共同抗疫。

习近平总书记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热点三:经济新常态

今年被有些人认为将是“近年来经济运行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有人疑问,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是否会“断挡失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说,今年是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适度调低增速目标将赋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大的空间。政府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代表委员进行了充分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受全球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在这个特殊时期,就经济发展,习近平提出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八字期许。他强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出了辩证之方。

今年的报告为什么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集中精力抓“六稳”、“六保”呢?关于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我能不能尽快找到工作?我的基本生活有没有保障?我的企业能不能挺过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很多人担心:今年该怎么办?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此,中央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内容,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总理说,“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实现了“六保”的任务,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李克强总理谈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可以说是史上罕见。最近不少主要国际组织都预测,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是负3%,甚至更多。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之外。

热点四:深化改革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成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今年,深改步入“关键之年”。既要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又要在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上开好局。随着改革进一步进入“深水区”,各方利益博弈更加激烈。

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体现了总书记加大改革力度的决心。

各界人士关心,政府如何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为改革“松绑”,在投资、财税、价格、金融、国企改革等方面啃下“硬骨头”,在社会、民生、司法等领域涉足“险滩”。“唯改革才有出路。”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信息不仅是一项项改革举措,更展现了中国持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9年,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完成;“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一系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接连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过去一年多,我们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成为中国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的一条主线。”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改革有: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消费回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等18个方面的改革。

热点五:更加关注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今年全国两会着眼特殊时期的国计民生,对民生工作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从决战脱贫攻坚到稳就业保民生,从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到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一系列决策部署回应社会关切,聚焦民生痛点难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诠释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人均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的这番话,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1.稳就业保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就业、保民生贯穿了整个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达到了85次。就业一词一共出现了39次,比2019年还多出现了9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这几天我看中国政府网上的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谈就业的。其中有一位农民工说他50多岁了,在外打工30多年,每年如此,但今年还没有找到工作,全家都陷入困境。还有一些个体工商户,已经歇业几个月了。一些外贸企业现在没有订单,影响员工就业。对他们的困难,我们要给予救助,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帮助他们就业。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2.地摊经济。“两会”建议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活力,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性。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的一项“重大调整”也作出了呼应,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行“地摊经济”不仅能给大批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还能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消费需求、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作用。上海、甘肃、浙江杭州、河北廊坊等城市也相继推出政策,允许有条件的餐厅外摆,支持“地摊”经济。成都从3月份疫情防控期间允许摆地摊算起,两个月的时间增加了10万个就业岗位。

    3.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表示,只有把我们中国的重大疾病的医疗救治、医疗保障和救治制度、保障体系能够完善,提高我们政府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和救济能力,我们才能够把我们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好,同时我们也需要大力地鼓励优秀的人才加入我们公共卫生事业的体系中去。

4.激发消费。2020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消费、投资、出口是宏观经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及时促使国内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快速回补,显然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积极作用。在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制度。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说,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养老保险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截至2019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09万亿元,总体支撑能力较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为2019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

    6.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教育,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一头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在当前教育迈向普及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已经超越了早先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质量与学习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一种内涵与要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是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育规模保障教育机会的同时,必须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各种教育愿望的实现。

热点六:全面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关键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推动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鼓舞了干劲。

小康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五项指标:一是经济建设。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政治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是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热点七:民法典草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哪些内容影响你的生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见义勇为免责。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解读: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2.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解读: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谁?物权法的规定并不明确,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民法典明确,利用小区业主共有场所产生的收入属于业主共有。这将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3.禁止高利放贷。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解读: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等频发,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民法典禁止高利放贷,表明了国家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因高利放贷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4.保护个人信息。规定: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解读: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如何保护?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

5.界定夫妻共同债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解读:离婚时,夫妻双方的债务该怎么认定?是共债共签还是单方举债共同偿还?民法典吸收了现行司法解释的有效做法,规定夫妻共同债务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或者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否则不予认定。

6.增加遗嘱形式。规定: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解读:打印遗嘱有法律效力吗?现实中,打印遗嘱十分常见,但却常常引发纠纷。对此,民法典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回应,对打印遗嘱的效力作出界定,明确了打印遗嘱必须具备的形式,填补了立法空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7.守护“头顶上的安全”。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解读: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让不少人心惊胆战,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作出这一规定,意味着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不能明确责任人,那该楼业主都有可能要被追偿责任。这为受害人提供了“兜底”保障,同时为补偿人进一步追偿提供了法律依据。

8.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可以退款。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小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家长是可以要求平台进行退款的。对于这一法条,不少家长纷纷点赞。

9.离婚太冲动30天内可撤回。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民法典中关于“离婚冷静期”的新规定,让闪离者、冲动离婚者,有了理性思考的冷静期。今年1月19日,民政部在今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说,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龙翼飞表示,“离婚冷静期”的立法目的,是实现人权平等、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人本秩序。当事人请求婚姻登记机关解除婚姻关系,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某种非理性原因的催动,出现了偶然的矛盾,认为无法化解,于是就要用“离婚”来解决。对于这些情况,设置为期30天的冷静期,是给予当事人一个理性思考的机会。

热点八:聚焦“三农”

“三农”问题无疑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和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事业的重锤响鼓、殷切期盼,代表委员为“三农”发展的真知灼见、碰撞交融。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起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干活挑着金扁担”。“金扁担”挑起的是农民对好日子的憧憬,也蕴含着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带领人民奔小康的初心。习近平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疫情之下,习近平感触颇深:“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中国人用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这是从历史中收获的决定未来的战略判断。

互联网为农产品上行畅通了渠道,产业融合也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说,近年来“农业+”多业态融合更加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蓬勃发展,在融合中要强化利益联结,确保农民收益。两会期间,河南、安徽、四川等多地小麦开始收获,拉开了新一季夏粮丰收的序幕。原来一人一天收一亩,现在一天能收上百亩,农业机械化是名副其实的“金扁担”。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农民的“金扁担”也守护着小康中国的饭碗菜篮。

热点九:香港安全法

2020年5月1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同意国务院有关报告提出的建议。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拟订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5月22日上午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的说明。王晨作说明时强调,香港回归以来,国家坚定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反中乱港势力公然鼓吹“港独”、“自决”、“公投”等主张,从事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活动;公然侮辱、污损国旗国徽,煽动港人反中反共、围攻中央驻港机构、歧视和排挤内地在港人员;蓄意破坏香港社会秩序,暴力对抗警方执法,毁损公共设施和财物,瘫痪政府管治和立法会运作。这些行为和活动,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严重损害法治,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予以防范、制止和惩治。

香港前任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回归23年了,亟需国家安全法,完善香港的法治,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此外也会有足够的震慑力,使一些非法的分子不敢继续在网上蛊惑年轻人出来参加一些有组织的“港独”活动,分裂国家。她表示,该法律只针对极少数的幕后策划颠覆政府、分裂国家的人,香港的普通老百姓将仍然享有一贯的权利,丝毫不会受到影响。香港特区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长、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前副主任梁爱诗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访时指出,国家安全是属于中央管的事,全国人大依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从国家层面推进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工作,是应当行使的权力和应当履行的责任,合宪、合理、合法。梁爱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首先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央管的事,与此同时按照香港基本法第12条,特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对香港有全面管制权。特区的权力来自中央授权,没有被授权的权力属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政府有权行使一切需要的权力。特区政府面临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中央有权、有责去解决。梁爱诗说:“每一个国家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执行机制。在我们的政治体制来讲,国家安全是属于中央管的事情,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个地区,它没有这种经验,没有这种能力去采取适当的步骤去维护国家安全,在法治来讲是最重要的,要有法可依。”

热点十:大国外交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中国将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外交勇担重任、逆势前行。全国两会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为代表委员和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

“疫”以来,中国的元首外交密集开展。同近50位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或见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在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向全球表明中国支持团结抗疫的鲜明立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元首外交统领抗疫外交,以领袖担当推动国际合作。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紧急人道行动迅速开启:向将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以解各方燃眉之急;为170多个国家举办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毫无保留分享诊疗经验和防控方案;向24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26支医疗专家组,面对面开展交流指导;开足马力为全球生产紧缺医疗物资和设备,仅口罩和防护服就分别向世界出口568亿只和2.5亿件……

5月23日,在同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共商国是时,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100分钟,23个提问,彰显中国外交“方圆之间”见格局。中国外交的“方”,首先体现于,中国坚定地站在国际道义、历史趋势、基本事实、公共利益、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一边。中国外交的“方”,也体现于,中国重申核心利益“底线”,绝不被人所左右,面对国际上借疫反华的政治操弄,王毅强调“中国人的原则与骨气”。中国外交的“圆”,体现在外长的情感流露里,面对中国援助世界有企图的话题,他从懂得感恩、“朋友陷入困境从来都不会袖手旁观”的视角解释,通俗易懂又有人情味。中国外交的“圆”,也体现在对能力边界、外交分寸的把控上,对于抗疫援助,中国将自己定位为“不是救世主,愿做及时雨”。

 

                                        2020年6月5日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