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网络媒体应避免作“茧”自缚

科技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媒体发展格局的变化。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已经成为媒体发展趋势。用户在享受算法推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很可能不知不觉就坠入其编织的“信息茧房”。数字化时代,算法推送让网络媒体营造的“信息茧房”更加牢不可破,大数据越来越精准地通过用户画像来推送内容,更精准地迎合用户,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选择的单一性和同质化,给信息选择带来更多的束缚。

同质化内容产生“回音室”效应。为了更好地提高客户黏性,网络媒体利用大数据计算、整合用户信息,收集用户的兴趣以及取向,分析出特定群体的“用户模型”,提取“兴趣DNA”,通过算法将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不断推送。最终造成用户接受信息多元化角度受限,潜藏信息窄化危机。尤其是基于算法技术的短视频平台,依据内容类型、受众偏好,量身定制传播策略,极易导致用户思维模式的持续固化,大量信息被算法过滤掉,使用户“愉悦”的信息不断如回音似地强化,用户不自觉就处在了越来越坚硬的“信息茧房”之中。

群体“圈子”认知趋于极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让用户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更集中于个体所偏爱的主题或观点,尤其在公共领域,当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人们就某一公共事件发表看法时,因其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使其观点更趋于自己认同的部分,算法推送进一步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极易造成社会群体的极化和分裂。

已知与未知间价值失衡。高速发展的社会,用户通过接收多方面的信息感知社会,并基于此作出理性决策。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多样以及自身信息搜集和处理其问题能力的限制,个体的决策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尤其“信息茧房”让已知的边界越来越窄化,阻隔了用户与“无兴趣”信息的偶遇,从而造成认知层面上的失衡。在新闻资讯类平台,通过机器和算法技术筛选,机器引擎推送用户关心的相关新闻资讯。随着用户使用时间的增长,用户视野所及全部都是相近领域的内容,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难,被阻隔感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而越来越强烈。

要破除“信息茧房”,需要社会和媒体共同营造良好、健康、符合媒介伦理的社会环境,让算法技术更加人性化地为用户服务,但期望媒体对算法技术使用进行限制是难以实现的,更多地依赖于用户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具备能够发现“信息茧房”对自身认识环境和掌握信息的危害性,意识到媒体宣扬的“你关注的,才是头条”和“你以为你关注的,就是头条”,这其中微妙变化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而真正“破茧而出”,突破信息的封闭空间,掌握现实环境更加全面的景象。

坚持正确的信息价值观。防止被媒体“圈定”而坠入“信息茧房”,重点在于要重新回归信息价值取向。数字信息社会图景已经从生产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在“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以追求商业利益为核心诉求的媒体平台会最大限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希望受众长时间停留在内容产品之中,以实现其流量变现的商业目的,主要心理方式是把握住受众的心理倾向,用以满足用户相关方面的信息需求。正如网友所言,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工程师最终的目标还是挖掘人性,通过一切方法让你沉溺于令你愉悦的信息。要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用户个体需要坚持正确的信息价值观,正确判断信息对自身的内在价值,防止落入信息消费主义的“诱人美景”。在算法推送的内容环境下,有所规划地对资讯进行选择性浏览,不因过度沉浸于感兴趣的话题或领域而迷失自己。

主动塑造信息选择广角。在算法推荐的作用下,用户难以接触被过滤掉的异质信息,视野范围和认知方向会越来越窄。为此,用户必须主动偏离兴趣接触,选择将自己暴露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之中,实现“偏轨接触”。要破除“信息茧房”,必须建立一个网络世界的“人行道”模式,就像是走在大街上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人、什么事一样,未知和不可控可以打破原有的壁垒。个体在意料与期望之外获得感兴趣的信息或者获得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更多机会的信息偶遇对突破认知边界是非常有益的,并且可以从根本上扩大信息接触的范围。

在现实中寻求意见认同。用户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个体,应该让媒体成为寻求信息的延伸,而不是全景式的“信息监狱”,使“信息茧房”充斥其间。从传播角度而言,媒介虽然具有社会监测功能,但海量信息环境容易让人产生信息焦虑、信息依赖进而变成媒介依赖,最终造成了主动与被动间的失衡。过分沉溺于网络空间和媒体推送信息中会造成单一身份建构,让用户产生现实的疏离感和社会身份的缺失感。用户对媒体信息的获取,应明确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参与社会、改变生活的方式之一。因此,突破“信息茧房”,需要有意识地控制使用网络媒体平台的时间,摆脱被网络信息沉浸环绕的“舒适圈”,回归人际间的面对面交流,走出网络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观点认同和价值实现。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