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宇:从2017年两会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先进性、开拓性、稳定性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16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效。2017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了大国关系、周边外交以及一些热点问题。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题时指出,中国外交有三个鲜明特征:先进性、开拓性、稳定性。这三个鲜明特征是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展的性质的总结和描述。今天,我想就王毅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个鲜明特征――先进性、开拓性、稳定性作一些解读,通过这样一个视角,让大家对当前我国的外交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先进性
什么是先进性?先进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我们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共产党。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表现在哪里?首先,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未来潮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终将被超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规律的驱动下必然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诸多理念、政策、方针实际上就是站在面向未来的社会形态、社会组织制度、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政策和理念的设计。因而,先进性实际上意味着超越现有的阶段,超越历史,面向未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先进性是如何超越历史、面向未来的?外交部长王毅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把握历史方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比如打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进而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环环相扣、面向未来的先进性,是指向未来国际政治形态的一种表述和目标的确立。
当然,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包括一些西方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还都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甚至有人怀疑说,国家不就是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吗?中国要建立新型伙伴关系,要推动世界出现新型国际关系,要让世界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想法是不是太天真呢?过去几千年,国家之间不断发生对抗和战争,那么,在当今时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开展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以超越历史呢?因此,现在不能只是提目标,还要看目标背后有哪些基本判断和逻辑。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判断和逻辑做支撑,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无法建立,也无法取信于人。
我要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国家之间的对抗和战争在未来会逐渐减少和消靡。新型的国际关系,也就是不冲突、不对抗的国际关系能不能建立?如果要展望未来,就要先回顾历史。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关系确实充满着对抗,但这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国家间的关系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
在农业时代,国家之间经常会出现相互侵略、攻击,甚至发生战争。农业时代国家间的对抗非常频繁。《三国演义》里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在中国的版图上都曾经出现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出现战争,又会分裂。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有很多这样的对抗和战争。但是如果将中国古代历史与欧洲相对比,就会发现中国的这样的对抗和战争其实是算少的,中国是相对稳定、相对和平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欧洲实际上却在不断地发生战争。
当西方文明转向罗马帝国以后,罗马帝国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征服和战乱的历史。罗马帝国的版图逐渐建立起来,横跨亚、非、欧三洲,又和北方的蛮族进行了几百年不断地摩擦,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
接下来的中世纪出现了很多战争。一场婚姻、一个王位继承,就会造成血腥的战争。英国和法国打过百年战争,还有悲惨的十字军东征。到近代以后,战争就变得越发惨烈,被认为是近代历史开端的欧洲三十年的战争,主要在德意志地区进行。这场战争结束以后,整个德意志地区――欧洲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千里荒野,杳无人烟。后来,欧洲列强通过工业革命富强起来,他们让全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吃遍了苦头,包括中国。在列强的战争中,中国可以说是凤凰涅磐,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对殖民战争的惨痛回忆之中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呢?所以,需要分析历史条件。
农业时代为什么会有绵延的战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农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农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力加上土地,构成了农业时代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对于国家来说,面临一个难以逃脱的魔咒就是,需要通过不断争夺土地,才能够增加粮食生产。一旦遇到太平盛世,人口膨胀,土地就会出现稀缺。这个时候,国家强盛,就有对外扩张和征服的欲望。很多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围绕着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业时代几乎唯一的生产资料进行的。另外,还有一个定律,就是整个农业时代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劳动生产力增长非常缓慢,而资源的数量则决定了能养活多少人口。同时存在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就是说人口增加了,国家富强了,土地再次出现稀缺,如果不去征服,不去抢夺更多的土地,就会因为饥荒,从一个富强的时代进入一个灾乱的破碎的时代,历史从高潮进入低潮。这就是农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规律。因而,在农业时代,很多国家都有扩张的冲动,都有兼并的冲动,也都有征服的冲动。而这些兼并和征服全部围绕着土地和人口进行,这就是决定着农业时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规律。
关于农业时代的国际关系,以最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欧亚大陆来看的话,因为征服,因为对土地的抢夺,因为战争,国家在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欧亚大陆沿海地带的几大文明帝国,比如最东边是古代的中国,也是稳定性最强的;再往西南方向走是印度文明,印度文明也曾经出现过很好的统一局面,而且基本上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独自的文明。再往西是波斯帝国,再往西是阿拉伯世界,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直到最西头的欧洲罗马帝国。这些农业帝国通过不断地征服,达到了地理上所能达到的极限。对中国来说,再往西就是茫茫大漠,北边是冻土荒原,南边是充满着瘴气、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密林高山,在适合农耕的中原地带逐渐成为大的统一的帝国。这些帝国之间偶尔会产生联系,比如说亚历山大二世――希腊文明的一位大帝就曾经到过印度。欧洲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几百年间也不断地产生冲突。这些农业帝国之间的关系,构成古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面貌。
另外,在欧亚大陆的中间有很多游牧民族。比如说突厥,更早的匈奴,后来的蒙古,这些游牧民族不从事农耕生活,但他们对财富也充满了向往,因此他们会不断地南下,造成了那些伟大农业帝国的衰落。欧亚大陆的中心就像一个黑洞一样,蕴藏着一股“暗力量”,你看不到特别伟大的文明存在,但这些游牧民族却常常决定着边缘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他们的命运。这样一幅图景,让我们很明显地感到,这个时代的国际关系确实存在着征服者,确实存在着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农耕时代四千年历史,是国家间不断战争、不断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这么说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