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和建设局:乐山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1-06-21 15:34:28 来源:市委政研室 【字号: 】 浏览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乐山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市农业人口多、生态环境好, 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前、中期,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面临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农业人口转移、保护资源环境等许多矛盾和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市的城镇化建设, 必须从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符合乐山实际、具有乐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传统的城镇化以上规模、铺摊子为重点发展模式, 不仅存在着城镇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规划滞后于发展、城市管理滞后于实际需要、城市空间结构与行政区划不合理、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而且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制约因素。而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型的复杂系统, 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包含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等基本要素, 是人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多因子的复合交融体。因此,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 更是诸多因素和因子的共生演化过程。
    城镇化道路是指城镇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是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主要包括三个面:城镇化机制、城乡关系、城镇发展方针。其中城镇化机制是最主要、最核心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机制,往往决定了相应的城乡关系与城镇发展方针;反过来,城乡关系与城市发展方针,也会对城镇化机制产生影响。新型城镇化道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城镇化机制看,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为主体的城镇化道路。这样的城镇化机制,强调了市场选择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发展、人口流动,还是资金集聚,都是以市场化的原则、经济主体的利益机制以及优胜劣汰的方式来决定产业发展、城镇化方式与进程。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引导企业与人口有序集聚、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城镇化机制决定了城乡之间成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利益优势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益。
    二是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因此,它是一条城乡协调、工农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是考虑后代人的需要,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从城市发展方针角度看,提倡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考虑了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四是从国际国内比较看,我们的城镇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既不同于国内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同于许多特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
    综上所述,所谓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就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 节约土地、集约发展, 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 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方向, 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发展, 加快构建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 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其基本内容就是: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镇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实行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供求管理的城镇化体制;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镇化模式。
    二、乐山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乐山城镇化现状
    近年来, 乐山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 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底城镇化率约50.4%,比全国46.6%的城镇化率低7.2个百分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来自于市内各级城镇,城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 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相比, 乐山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一是数量多。全市总人口353.5万人,幅员面积12826平方公里,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96个镇,115个乡。其中,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下的中等城市1个(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0万人以上、15万人以下的县级市1个,6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县城4个,1.9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县城5个。
    二是密度高。每1.68万人、66.8平方公里有一个镇(乡),其分布密度高于全国每2.13万人、208.5平方公里一个小城镇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省99.7平方公里一个小城镇的平均水平。同时,镇(乡)规模普遍偏小,集聚能力弱,建制镇比重低。
    三是地域差异大。乐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北连成都平原,西接川南山地、东及东南跨川中丘陵;南北长214.4公里,东西宽164公里;山地分散在本市西南部,平原集中在中部,浅中丘和缓丘位于平原和山麓地带,其地貌特征为“一平二丘七山”,山地面积8529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694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603平方公里,分别占66.5%、21%、12.5%。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峨边自治县马鞍山主峰海拔高达4077米,与岷江出境处海拔320米相比,高差3757米。北部和中部地区较为发达,西和西南部较为落后。尤其“七山”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分散,约33万人分布在金口河、沙湾、峨眉山市和沐川、峨边、马边,存在着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居住及自然环境差;其中彝族、苗族人口12万余人,聚居区山高坡陡,贫困程度较深。
    四是沿路指向特征明显。现状镇(乡)主要沿213国道和省道呈带状分布。道路交通对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交通干线对城镇带动作用逐步加强。大部分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城镇发展状况较好,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以交通路线为走廊的城镇空间结构初步形成。同时,现状镇(乡)依地势主要分布在北部河谷、盆地等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沿东南、南部山区分布较少。
     五是福利和收入差距大。一方面,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等社会福利事业,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农民只能靠农业和外出打工等收入积累来看病、养老。另一方面,从绝对数看,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全国为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2元,全国为5153元。同时,2007-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之比2.59:1、2.62:1、2.71:1,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
    六是不平等性突出。农民在户籍管理、自由迁移、市场准入、劳动就业、义务教育、民主参与等方面仍受到不平等待遇。
    (二)小城镇建设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均建设用地达92.17平方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呈现“平地建城植树,基本农田上山”现象。
    二是部分小城镇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现象比较突出,垃圾处理水平较低和排污设施简陋。全市还有少量镇(乡)存在季节性饮水困难。
    三是由于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其集聚和扩散功能弱,难以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经济中心的作用,对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力弱。非农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支柱,由于乐山非农企业数量小、规模偏小,小城镇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四是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尤其缓慢,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进程缓慢,如沙湾区、金口河区和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近年来其城市化率呈负增长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文章Tag: 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