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峨边麻柳村:倡导新风尚 叩开致富门

  ■记者 邓秀英

  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麻柳村是一个纯彝族村,村民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38人,属省定贫困村。

  两年前,乐山市应急管理局的一名普通干部周浩澜来到麻柳村担任“第一书记”。上任之初的他敏锐地察觉到,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大制约脱贫攻坚相关工作的开展,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成为其亟需思考的问题。

  多措并举倡导新风尚

  到村之初,周浩澜经常和村民拉家常,深入田间地头收集第一手资料,掌握村情村况。渐渐地,他发现村里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村道没有硬化之前,大多数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山,他们认为学不学习都一样。

  扶贫必扶智。2019年4月,驻村工作队带领麻柳村小学全体学生到市应急管理局参观联谊、游览乐山大佛,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途中,孩子们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惊讶无比,绝大多数孩子都说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山,第一次见到这样宽敞的路。孩子们向往的神情,周浩澜一直忘不掉。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学校看望孩子们,顺便开展主题班会,讲讲故事,问问学习情况,说说安全、礼貌、卫生习惯等,倡导文明新风尚。

  周浩澜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第一书记”组建了一支义务放映队,常年穿梭于彝区乡村,给孩子们播放公益电影,并联系各大高校学生,以大朋友交小朋友的方式点对点帮助山区孩子。大学生给小朋友们录制视频,在视频中带他们参观大学校园,给他们讲述大学生活,激励他们好好学习。2019年暑假期间,放映队还把这些大学生请到麻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书法、吉他、音乐、舞蹈等暑期培训班。

  此外,他经常以农民夜校、坝坝会、技能培训等形式,把大家聚集到一起,宣传党的政策,学习各种技能,让村民们知政事、感党恩,明白勤劳致富也要靠学习指路的道理。

  开源节流叩开致富门

  在扶贫扶智过程中,周浩澜始终狠抓产业发展,以智力扶贫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17年村上建成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但村上耕地稀少,不足1500亩,且基本都用于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单一,能否持续发展等问题始终是周浩澜的担心所在。

  要想打破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瓶颈,需要开源节流。开源就是跳出固有发展模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麻柳村虽然耕地稀少,但林地资源十分丰富,村里1.2万亩林地大有可为。根据村上实际,2019年初,周浩澜积极向县上相关部门申请三月竹种植项目,鼓励大家栽种竹子。随着麻柳村2000余亩三月竹成功栽种,村民们持续稳定增收多了一个渠道、加了一层保障。

  另一方面,就是节流,即如何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使其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效益。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麻柳村选定海拔相对较低的三组作为试验区,鼓励大家通过小规模流转土地,试验套种模式,以提升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

  “80后”小伙儿阿罗阿里首先站了出来,但其自有土地太少,达不到小规模试种条件,周浩澜鼓励三组村民以市场价格把土地流转给阿罗阿里,可村民怕发展失败租金收不回来,不愿意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周浩澜多次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实地调研指导,确定套种方案切实可行,并经过耐心讲解,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最终,阿罗阿里成功流转了100亩土地。

  2018年10月,118亩试验田开始精细化耕种,第一批种下12000株花椒,次年4月又间种土豆和大豆。其间,在播种、施肥、管理等环节,得到市农科院专家的精心指导。今年7月,土豆获得丰收,产量2.5万公斤以上;9月,大豆也喜获丰收;明年,花椒可产1500公斤……“除去各种费用,100亩地一年可增收约10万元,感谢周书记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阿罗阿里高兴地说。

  据统计,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麻柳村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共硬化通村公路14公里,新改建住房205户。如今,脱贫摘帽的麻柳村不但修建了村卫生室和文化室,还建起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发展火火红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杨梅)

,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