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八次会议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八次会议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中共乐山市委讲师团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系统观研究谋划我省、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省委和市委先后在12月上中旬召开了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对于我省、我市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部分:省委十一届七次会议精神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2月3日至4日在成都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会上作重要讲话。

《建议》共8个部分、33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即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十三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析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二至第六部分,阐述了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等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为保障,包括第七、第八部分及结束语,主要阐述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等内容。

一、新发展阶段四川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一)新发展阶段四川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新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既有与全国的共性因素,也有基于省情的个性特征。第一,四川的现代化是作为多民族人口大省实现团结进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省既是人口大省,也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民族地区面积超过全省的60%。这要求我们统筹好各领域各区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确保现代化建设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一个地区都不能掉队,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第二,四川的现代化是作为总体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赶超跨越的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省最大省情,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发展差距,面临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促进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的双重任务。这要求我们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力争保持高于全国的合理增长速度,赶上发达地区发展步伐。第三,四川的现代化是作为农业大省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我省乡村地域广、农村人口多,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二位,农业占比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农业农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基础地位。同时工业化尚未完成,城镇化空间巨大。这要求我们既要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又要坚持多轮驱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第四,四川的现代化是作为内陆省份塑造开放合作新优势的现代化。我省不靠海不沿边,对外开放起步晚、层次低,集聚资源要素难度相对较大。这要求我们以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合作,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助力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子。第五,四川的现代化是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省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省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第六,四川的现代化是统筹应对多重特殊矛盾、促进发展治理相协调的现代化。我省涉藏地区维护稳定任务较重,防灾减灾、反分维稳等治理难题突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文化特征、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增多。这要求我们把发展和治理统一起来,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新发展阶段四川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我省发展的外部环境、阶段特征和比较优势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系列重大机遇。一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带来乘势发展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最突出的特点是“东升西降”,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大河涨水小河满,国家整体向上向好,四川发展也将“水涨船高”。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带来后发赶超的重大机遇。全球科技创新呈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鲜明特征,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成为影响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国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有利于我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深刻变化,带来更好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机遇。近些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分化、发展动力极化的趋势明显,东西部差距逐步缩小,南北分化渐现,经济重心南移,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省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侧,既有成都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又有一批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带动的城市组团,具备较强的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集聚资源要素。四是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带来提升区域位势和发展能级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系列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将持续释放。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川渝两地量身打造的重大发展战略,其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我省现代化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加之我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将承受逆水行舟、顶风开船的更大压力,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多个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突出。我省经济总量靠前但人均水平靠后,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相互交织。三是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全省大企业、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数量少,缺少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沪深上市企业只占沪深上市企业总量的3.3%,还没有一户全球500强本土企业,与我省经济大省地位不相匹配。省属地方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全国500强民营领军企业较少。四是人口老龄化带来新挑战。全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减量化叠加演进趋势,人口红利减弱,将给社会保障、健康养老带来巨大压力,也影响经济潜在增长和社会创新活力。五是要素瓶颈制约逐步显现。随着用电负荷不断增加,预计“十四五”时期我省电力将出现紧平衡甚至阶段性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省超过80%的国土面积属于生态脆弱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总之,我们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科学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善于顺势而为,也要强化底线思维、善于化危为机,在攻坚克难中把我省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重点抓的四件大事和“十三五”时期四川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重点抓的四件大事。一年来,省委常委会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用非常之力推进非常之事,重点抓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件大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并实施“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坚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用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二)“十三五”时期四川发展取得十个方面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四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成势,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二是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是三大攻坚战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四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六是现代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七是全面依法治省取得重大进展,平安四川建设成效明显;八是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九是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川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十四五”时期四川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四川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好局、起好步。

(二)“十四五”时期四川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全面贯彻中央精神,锚定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统筹短期和长期,从6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发展活力充分迸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态势更加巩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三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基本建成。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五是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六是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十四五”时期四川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把握的要求。推动“十四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建议》提出重点把握5个方面的要求,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四)“十四五”时期四川发展的6大重点任务

1、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议》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打造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高地,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建议》从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3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2、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议》提出,坚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柱、现代城镇体系为载体、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议》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3、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议》提出,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从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体、改善科技创新生态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4、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对外开放新前沿,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动力活力。《建议》从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5、持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人文化、便捷化、均衡化、绿色化导向,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加快建设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建议》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健康四川建设、强化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加快建设美丽四川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6、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和平安四川。《建议》提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强治理,构建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议》从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治理,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筑牢重点领域安全防线,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五)四川发展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我省二O三五年7大远景目标:第一,我省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第二,科技实力跻身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科技强省基本建成。第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四川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第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巴蜀文化焕发新活力。第五,生态环境更加优美,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四川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第六,交通强省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第七,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部分: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于2020年12月10日举行。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彭琳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2020年工作报告,讨论了《市委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乐山市委关于制定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市委书记彭琳同志在全会上作重要讲话。市长张彤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和《要点(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建议》共7个部分、32个小点、分为三大板块,1.5万余字。第一板块是总论,为《建议》第一部分。包括“十三五”时期乐山发展的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面临的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发展重大任务、主要目标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等内容。第二板块是分论,为《建议》第二至第六部分。包括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释放新发展势能;坚持扩大内需全面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催生新发展动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新发展底色;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筑牢新发展基石等内容。第三板块是保障,为《建议》第七部分和结束语。包括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完善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健全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等内容。

一、市委常委会一年以来主要工作和“十三五”时期乐山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一年以来市委常委会主要工作。一年来,市委常委会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紧扣“文旅发展年”经济工作主题,妥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用力扩大对外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圆满实现“两手抓、双胜利”。

(二)“十三五”时期乐山发展的主要成就。五年来,全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创新亮点纷呈,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乐山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了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社会环境安定和谐、全市上下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二、“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

今后五年将是乐山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发展位势更加凸显、发展支撑更加有力的五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四川深入实施,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绿色化转型的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将为乐山高质量发展带来东部产业西移、基础设施升级、产品市场扩大、区域合作加强等新的重大机遇。但也要看到,产业能级不高、县域经济不强、营商环境不优、开放程度不深、民生欠账较多等问题依然存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仍是乐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面向未来,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大任务、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停步,着力释放新发展势能、融入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彰显新发展底色、筑牢新发展基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开好局、起好步。

(二)“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 “五高”的主要目标。第一,经济发展高质量。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保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达3000亿元以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企业效益大幅提升,财税实力更加雄厚,县域经济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第二,改革开放高水平。强化先行先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乐山经验”;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乐山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第三,生态文明高标杆。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有机统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第四,人民生活高品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第五,社会治理高效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乐山、平安乐山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乐山发展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我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发展动能实现转换,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建成开放富强的活力乐山、山清水秀的美丽乐山、现代精致的品质乐山、平安幸福的和谐乐山。

(四)“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的重大任务

《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5个方面的重大任务:奋力打造“一极一地一市一城一枢纽”,即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建设重要旅游目的,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

1、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省委的建议提出,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城带动作用强的全省经济副中心。近年来, 乐山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即将迈入“2000 亿元俱乐部”。市委在 《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乐山要努力成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此,《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对接全省“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形成“1+2+6+N”市域经济总体布局,构建以乐山国家高新区为龙头,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新区为引领,以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六个省级开发区为支撑,以若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节点的现代产业承载体系。通过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扩展投资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举措,努力把乐山建成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 动作用强的全省经济副中心,成为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2、建设重要旅游目的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支持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乐山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近年来,我市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全市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大关,旅游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19年,全市入境游客占A级景区接待总人数的比重达2.63%,与世界旅游目的地对境外游客占比需达3%~ 5%以上的要求越来越近。随着东风堰——千佛岩开发项目已经与融创中国签约、大瓦山开发项目已经与深圳万景纪签约、云城航空主题乐园开发项目和黑竹沟开发项目已经与四川旅投签约,今年将落地开工,形成一批新的旅游增长点。 加之两轮交通大会战的深入实施,乐山机场加快建设,乐山成为国内、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条件更加成熟。为此,《建议》提出“建设重要旅游目的地”,按照“两核两圈两带九组团”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持续提升峨眉山、乐山大佛两个核心景区品牌影响力,基本建成大峨眉旅游圈、小凉山旅游圈,精心打造峨眉河休闲度假产业带、大渡河研学旅游产业带,加快开发大瓦山、黑竹沟、东风堰等高品质旅游区。通过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等举措,努力把乐山建成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嘉州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3、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委的建议提出,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近年来,我市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胆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绿心公园保护提升取得决定性成效,峨眉山景区违建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散乱污”企业关停转型,空气质量大幅提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不断增长。为此,《建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按照“三线四区一湖六湿地”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保护和建设好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四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建成岷江生态湖和中央湿地、三江湿地、岷江冠英湿地、大渡河湿地、峨眉河湿地、竹公溪湿地重点生态建设项目。通过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举措,协同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努力把乐山建成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4、建设山水林宜居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省委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我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半城山水半城绿,三江汇流、人文荟萃。随着“一城两新区”加快成势,美丽乡村协调发展,乐山的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正在成为一座山水相依、园林竞秀的宜居城市。为此,《建议》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按照“一主一副四星多点”城镇发展总体布局,加快建设“一城两新区”,推动市中区、峨眉山市、五通桥区、沙湾区、井研县、夹江县同城化,建设以市中区、峨眉山市为双极核的组团型大城市,将犍为县建成市域副中心,打造马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四个“卫星”城市,培育若干县域副中心和中心镇。通过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健康乐山建设、强化就业社保养老服务等举措,建设公园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努力把乐山建成成渝地区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高品质山水园林宜居城。

5、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省委的建议提出,打造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乐山位于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地处“一带一路”的西部腹地,连接四川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具有承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枢纽优势,是成都平原经济区面向港澳、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在全省“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中同属成德绵(乐)广攀、攀(乐)宜泸“两大重要经济带”,正在实现由陆路交通时代向立体交通时代跨越,有条件成为区城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为此,《建议》提出“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按照“三维五网”立体化交通布局,加快形成“一港四梯级”内河航运网、“五纵两横”铁路网、“1+3+N”航空网、“一环九射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六纵四横两环”国省干线公路网等“五大交通网”。通过打造“一廊一心四通道”等举措,推动形成水陆空三维联动、多式联运的便捷高效运输服务体系,实现乐山与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快捷互通,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东盟走廊无缝衔接,努力把乐山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五)“十四五”时期乐山发展遵循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1、要在把握新发展阶段中保持乐山定力。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心无旁骛办好乐山自己的事。保持发展定力,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勇于开顶风船、走爬坡路,善于化危为机、乘势而上,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持为民定力,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要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乐山担当。坚持全域开放带动,聚集开放新动能,建设开放新口岸,打造开放新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消费投资拉动,激活商贸流通,促进消费升级,拓宽投资空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新消费、引领新投资、形成新供给。坚持改革创新驱动,持续深化改革,鼓励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勇于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活力。

3、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推进乐山跨越。推进旅游兴市新跨越,按照“两核两圈两带九组团”总体布局,推陈出新,连带成环,圈层推进,建盟抱团,建设重要旅游目的地;推进产业强市新跨越,按照“1+2+6+N”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强化园区支撑、产业支撑、县域支撑,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格局,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推进生态文明新跨越,推进环境大提升、生态大保护、价值大转化,按照“三线四区一湖六湿地”生态建设总体布局,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新、人民富的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推进城市品质新跨越,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承载力”“软实力”“吸引力”,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推进交通发展新跨越,按照“三维五网”立体化交通布局,畅通“水陆空”,构建“联运网”,培育“物流园”,推动从陆路交通时代向立体交通时代跨越,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2020年12月17日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