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

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主动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形成与一定社会生产力性质、水平、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

生产关系统一于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技术性的生产力如果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必然依托于生产关系以赋予其社会属性。从两者运动关系的本质来看,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演化提供制度依托,而生产力的提升又为生产关系的优化提供前提。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必然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因此,变革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决定整个社会发展趋势,这是客观规律。

没有先进的新型生产关系就没有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变革生产关系提出了现实要求,因而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保护、解放、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课题。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历史自觉。

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质生产力驱动形成的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的过程,也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只有加快形成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机。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现实条件以及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创新,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因而,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创新。

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以人民为中心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产关系。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分工协作和生产组织现代化等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体系上的新特征,表现为人民至上性、社会融合性、集体协作性和分配多元性。

新质生产力理论指明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理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动力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了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要求。新质生产力是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时代背景下生产力呈现出的新质态,反映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新质生产力具有全新的质态、标志、结构、特征和路径,其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跃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着力从经济与科技体制、高标准市场体系、新型工业化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以经济与科技体制变革为动力推动科技颠覆性突破。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是科技型生产方式的体现,而经济体制是科技体制的重要基础,能从宏观层面影响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要以改革促创新、畅循环、强保障,通过深化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鼓励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融入经济系统的方式,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的合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等,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以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目标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体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其相适应、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可有效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培育新产业抢占新赛道,以高效低碳、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为标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为依托优化要素创新性配置。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举措。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彻底破除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壁垒,创新要素配置方式,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让各类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市场制度支撑。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基础形成国际创新环境优势。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是将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劳动、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空间和层次,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深层次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开放包容、互利互惠的国际市场规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总之,只有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单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