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基层党组织 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金口河区充分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引”的作用和“领”的功能,鲜明“书记抓、抓书记”导向,重点聚焦“责、人、业、治”,坚持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强村富民、共治共享一体推进,纵深推动党建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深度融合。2023年,金口河区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区县、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县。
一、“三个体系”同推进,紧盯“责”这一核心。一是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紧扣市委赋予金口河区建设四川彝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任务使命,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四川彝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的决定》,坚持书记区长主管主抓、分管领导专责专抓,县级干部包村包抓,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会就乡村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部署。二是健全执行高效的工作体系。坚持区委统一领导、区乡村三级抓落实的“1+5+25+N”作战体系,1002名机关干部分级与全区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创新“红黄蓝”三色分类监测预警管理机制,金口河成为乐山市首个构建常态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体系试点区县。三是强化令行禁止的推进体系。从基层党建、项目建设等方面形成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从底线情形、奖励激励等方面形成“村组干部底线管理办法”“村组干部绩效考核细则”等制度文件6个,明确乡村干部职责、权力、义务及底线,上下“一盘棋”正向引导乡村干部担当作为。
二、“三支队伍”同汇聚,聚焦“人”这一根本。一是选闯将用干将。常态化开展乡镇领导班子综合分析研判,结合届中调整择优选拔10名熟悉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专业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120余名驻村干部、选调生到村任职,先后提拔表现突出的乡村干部15人次、晋级14人次,被授予四川省记一等功公务员1人次,以正确用人导向助力乡村振兴。二是育头雁领群雁。围绕“一升一降一加强”目标,选任25名致富能手、优秀农民工担任村书记,紧扣促农增收、矛盾化解等村务管理考题,常态化举办金口讲坛、基层党建“比·晒·评”等活动,打出学历提升、培训提能、导师帮带、擂台比武、典型选树“组合拳”,逐步形成“头雁”引领、“群雁”奋飞的“雁阵效应”。三是配良方聚良才。分行业建立“青年、文旅、水电、直播”4类人才之家,打造校地合作中药材专家指导站、博士工作站平台2个,常态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优秀农民工回引、致富带头人扶持等四大计划,培养农村实用人才8800余人次,储备村干部后备人才180余人,2023年,我区3人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三种模式”同探索,夯实“业”这一基础。一是共建共富模式壮大“三山”经济。党建引领做好资源统筹,在高山,“向荒山要效益”发展山林经济,加快推动1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接连获评中国“三味药”之乡;在中山,“向农旅要融合”发展山居经济,“兴禾驿”“花涧过”“瓦吉瓦”等一批网红民宿在青山绿水间成为流量入口;在山谷,“向加工要链条”发展品牌经济,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端”。二是党建联建模式赋能强村经济。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存量资产等五个维度,将25个村划分为“发展路径清晰、有一定发展基础、基础条件差”,依托“国企联村”“飞地抱团、物业联建”“多村抱团”等党建联建项目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52%。三是支部引领模式拓展富民渠道。创新“五联四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支部引领+企业搭台+群众务工”“支部引领+基地带动+群众种植”“支部引领+岗位开发+群众上岗”“支部引领+直播带货+群众销售”等机制催生富民“鲶鱼效应”。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0元,同比增长7.9%,增速居全市第一。
四、“三维治理”同发力,激活“治”这一关键。一是法治强根基。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设置120名村“法律明白人”和1名村法律顾问,全区乡(镇)、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建成率、运行率和矛盾纠纷化解率实现三个100%,新河村获评“四川省农村法治教育基地”,胜利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二是德治树新风。持续擦亮“鸽鸽讲堂”等特色品牌,对孝老敬亲、遵纪守法、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正反行为量化管理,解放村入选第六届四川省文明村镇,金口河群众郑代华获评2023年第二季度“四川好人”。三是自治聚民心。深化“红色管家”“村民说事”等制度,依托“川善治”“智慧邻里”等平台收集回应群众“微心愿”“微诉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00余个,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里事”,新河村获评省级创新基层群众自治试点单位,同心村、桅杆村获评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