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实践

马识途的乐山影像

3月28日19时25分,革命家、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110岁。

听闻噩耗后,乐山日报社资深记者、年近90岁的张致忠几乎彻夜未眠,无比沉痛。他深切怀念革命前辈马识途老人,一边追忆往事,一边汇编整理马识途在乐山的影像。回忆到动情处,张致忠多次掩面哭泣。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识途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又被选为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在随后成都锦江宾馆举行的一次会议后,张致忠见到了马识途。谈起过去的往事,马识途对张致忠说:“个人的坎坷与沉浮,不必去计较,既然以身许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些话语给张致忠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坚定了张致忠的新闻信念。

乐山是郭沫若的故乡,马识途一生都在纪念郭沫若。上世纪八十年代,乐山文化界酝酿成立郭沫若学研究机构,马识途对此极为关注。1982年11月,乐山举行纪念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大会,马识途来到乐山。他发表讲话,深切怀念郭沫若。张致忠在采访时,拍下了他的工作照。会后,马识途被推举为郭沫若研究学会的会长。此后多年,他都要来乐山,主持年会和学术讨论会,他还提出举办郭沫若手迹墨宝大型展览活动,还亲自参观了展览。1982年11月16日,在拜谒沙湾郭沫若故居时,他感慨题词,写下了“道德文章蜀中翘楚”。

1983年11月23日,张致忠随马识途来到夹江千佛岩,马识途回忆起当年在四川担任地下党领导职务时,活动于夹江、峨眉、洪雅一带,当年战友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不禁唏嘘,口占七绝一首:“万里秋风石径斜,泛舟径口似归家。青衣江上花如雪,峨岭山中雪胜花”。夹江当地将这首诗镌刻于千佛岩景区石壁之上,以示对作者的崇敬。

在谈到人生的归去时,马识途为张致忠留下墨宝,写下了“人生道路自横斜,阔海空天尽是家,何地青山无大树,芳华处处到天涯。”诗中可见马识途豁达的胸怀,张致忠也将墨宝珍藏至今。

马识途多年用电脑写作,也鼓励文友紧跟时代,学会用电脑。在马识途影响下,退休后的张致忠历时多年汇编了夹江历代诗文选,马识途看到书稿后,为张致忠题写了书名《漹水遗珍》,并赠词:“甘做清凉冷板凳,不追庸俗热风潮”,以示对晚辈的肯定,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这本书。

记者访问张致忠时,他向我们展示了数十幅马识途在乐山活动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和墨宝。

1991年,凌云山上的沫若堂是马识途费心策划建成,他为之题匾并撰联,匾额为“沫若堂”,上联是:“峨眉钟灵、大渡铸魂、中华唯怀、黎庶系心、笔落摇山河,真是文豪本色。”下联是:“女神惊世、屈原壮魂、雷电为颂、洪波度曲、诗成泣鬼神,果然名士风流。”多么贴切,多么豪壮。

1995年,夹江县重建了宋代遗迹碧云亭,张致忠上书马识途,请求赐匾,马识途欣然命笔,现在“碧云亭”和他1983年提书的“水云阁”三个大字高悬于青衣江畔的古建筑上,光彩照人。2013年,99岁高龄的马识途还为沙湾撰书了“郭沫若纪念馆”巨匾。

马识途在乐山纪念郭沫若诞辰90周年大会上 张致忠供图

马识途生前照 张致忠供图

马识途( 右)在乐山开会 张致忠供图

马识途在乐山纪念郭沫若诞辰90周年大会上 张致忠供图

马识途为沫若堂题匾并撰联 张致忠供图

马识途(中)与张致忠(左一)同框 张致忠供图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