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从留美求学到扎根彝区深山的“最美守护者”
人物名片:王琦,金口河区八月林自然保护中心主任。2019年,王琦来到金口河区八月林自然保护区,与同事们在陡峭的山路上每年巡护超过15000公里。他在巡护和监测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一级保护动物大灵猫的分布特征,监测到迄今国内最多的大灵猫有效记录,记录到金口河历史上首张大熊猫影像照片。
近日,2023年度“乐山好人榜”与2023年第四季度“四川好人榜”发布,王琦被评为敬业奉献类“乐山好人”与“四川好人”。
扎根深山
用脚步丈量青春

清晨,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半山腰上悬挂着几缕白烟,穿上工作服,带上巡护所需要的物品,王琦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出发开始了一天的巡护。五年来,脚步丈量了每一片山林,汗水守护着这里一草一木,春夏秋冬日复一日。
自2019年加入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王琦就扎根在八月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里面已经有50多条巡护线路,140多台红外触发相机,每年的巡护里程达到了8000公里左右,相当于从北京到成都,每年要走两个来回。”王琦说道。

八月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极丰富的四川西南山地之间的一个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这里也是大熊猫凉山种群的重要廊道,重点保护四川山鹧鸪、大熊猫、大灵猫、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爬坡上坎、蹚水过河,一年四季,王琦都和同事们穿梭在这片高海拔的原始密林里,饿了吃干粮,累了坐地上,在山中搭帐篷过夜也是家常便饭。
“每次上山巡护,老王总是走在最前面,一边开路一边给我们讲解野外知识。”同事王菲说道:“王琦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朋友、大哥,也是学习的榜样。”
从留学美国到扎根中国西南彝族深山做保护,王琦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以前的我只是在实验室,研究着别人送来的DNA样本。但是来到八月林,每天行走在这片林野之间,看到这里的点滴变化,我感受到了行动的力量。”
迎难而上
用情守护美好家园
八月林自然保护区是中国63个大熊猫保护区中的一员,但是之前唯一能证明大熊猫存在的记录还是在2005年的大熊猫三调中发现的并不新鲜的熊猫粪便。没有大熊猫的大熊猫保护区,这个尴尬的情况让王琦时常陷入沉思。

据了解,这片保护区周围所居住的多是少数民族,受到地理条件、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等影响,村民们祖祖辈辈以挖药、采笋、打猎、放牧为生。
怎么保护好这片森林?初来乍到的王琦准备先从内部开始,第一次尝试是关上保护区大门,但这个尝试并不成功,保护区的森林和保护区外的村庄紧紧相连,一堵有形的大门并不能阻止村民从无数条小路继续进山。

为了让村民们真正接纳自己,王琦带着同事们开始一户一户地走访周边村民,想办法与当地村民建立联系,甚至“一户一策”为村民解决生计来源问题。五年来,1200多次走访,王琦和同事们用真诚打动了村民,从最初的给村民定规矩,到后来村民自觉给自己定规矩。
“想要保护好这片林子,改变老乡们对山上的这些依赖行为,先要从思想转变开始,我们要做的不是拦着大家,而是建立起保护区和村民之间的保护共识,让村民和保护区一起来守护这边山林。”王琦说。
如今,保护区和周边村民建立了村民入区共管模式,村民每次进入保护区,都会留下自己的轨迹,也会自觉把每一片垃圾带出来。
生生不息
洒下汗水收获喜悦
2020年5月,八月林保护区第一次记录到了大熊猫的红外相机影像,消失15年的大熊猫回来了。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八月林保护区的兽类物种记录还增加了7种兽类和超过20种鸟类。八月林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山民的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2021-2022年,八月林保护区连续监测到了上百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灵猫的独立拍摄,使得八月林成了中国国内记录到大灵猫最多的保护区。王琦也根据拍摄内容,摸索总结出了大灵猫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国内对于大灵猫完全没有认知的现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五年来,王琦带领着八月林的巡护员们日复一日穿行在布满荆棘的密林里,5万公里总巡护量、上千次的村民走访、几百万字的老乡日记,这群“最美守护者”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独特风景!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