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五通桥:龙灯腾跃 龙舟竞渡 小西湖上“龙抬头”
龙鳞闪烁、姿态飘逸,近50 米长的龙灯在25 名舞龙队员的默契配合下,围绕着“龙珠”尽情地飞跃、升腾、游动……前段时间,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女子龙灯队亮相五通桥区第21 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最美小西湖文艺晚会”,成为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黄色长龙光彩夺目,多彩龙舟激荡人心,腾跃的龙灯与竞速的龙舟迸发出火花,激荡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无限魅力。
台上展风采
“到我们登台的时间了!”对挥舞“龙头”20 余年的金山女子龙灯队队长胡月华而言,五通桥区第21 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最美小西湖文艺晚会”开场舞《相聚五通桥》音乐的响起,就是队伍“战斗”的信号。
从观众席开始奔跑,伴随着“咚-咚咚,咚-咚咚”的清脆鼓声,金山女子龙灯队的金龙一路走一路舞,时而上升、时而下跃,时而舒展、时而聚拢,最后完美盘旋成圆形,定格在舞台中央,雷鸣般的掌声让这条“巨龙”熠熠生辉。
“每当逢年过节或有重大节庆活动时,金山女子龙灯队便会舞动巨龙……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只龙灯由25名队员共同完成,全长近50 米!”听着主持人的介绍,胡月华高兴极了。尽管因为训练时受伤,她没能登上表演舞台,但看着队友圆满完成展示,她依旧与有荣焉。
记者了解到,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自清朝早期起,五通桥地区制盐业兴盛,那时的龙舟会,不仅是一场盐工和船工的水上竞技盛宴,更是人们祈祷盐船运输平安的重要仪式。
随着历史的演进,五通桥龙舟会的娱乐性、经贸性日益突出,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集文化、艺术、经济、旅游、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2007 年,五通桥龙舟会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龙舟接力、抢鸭子等多项竞赛外,五通桥龙舟会还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龙舟文化展览、舞龙灯等民俗表演等,让游客在欣赏比赛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体验五通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支成立于2003 年的女子龙灯队,曾登上过2016 年四川旅博会“远成杯”第20 届乐山五通桥龙舟文化节、2018“魅力乐山·欢乐闹元宵”广场竞演活动等表演舞台,一次次为五通桥的龙舟文化摇旗呐喊。
台下话传承
在观众的掌声中走下舞台,对金山女子龙灯队的余秀芳而言,这并不是结束。作为金山女子龙灯队的老队员,她始终坚持“只要有需要,我们龙灯队随时准备好。”
余秀芳身上的责任感,在胡月华和每一位金山女子龙灯队队员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从成立以来,这支民间队伍脚步坚定,一开始依靠乡镇和村干部中的女性力量组建队伍,后来则积极吸引全镇有意愿加入龙灯队的女性,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队员平均年龄也从过去的近50 岁下降至如今的40 岁出头。
“我们龙灯队的前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山医疗卫生院组织的一支女子龙灯队。”胡月华告诉记者,医疗卫生院后来因为发展原因,将“龙”交付到镇上。后来,为了传承这一乡村民俗文化,她们就开始了新队员的选拔招募。
如今,经过20 多年的磨合,金山女子龙灯队已经小有名气,每当逢年过节或有重大节庆活动时,她们便会舞动巨龙,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文明向上的浓厚节日氛围。
在余秀芳看来,传承好手里这一条“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这次区上找到我们,问我们能不能干?我们就一个字‘能’!”余秀芳说,虽然队员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家里的农活,但得知将作为五通桥龙灯队代表展示风采,大家都协调好了时间,在一个多月的训练中风雨无阻。不少年轻人也主动加入队伍,实现了新老交替。
“这次龙舟展演活动,是五通桥时隔8 年再次举办的龙舟赛事,我们希望能挖掘更多的本地元素,充实活动、展示风采。”谈及金山女子龙灯队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最美小西湖文艺晚会”重要一环,五通桥区文化馆馆长杜韦颇有感触。本次活动节目编排初期,她也曾赴五通桥多地探访龙灯文化,却遗憾地发现部分乡镇因为人员流动、活动经费缺失以及近年来活动少等原因,不少龙灯已经“蒙尘”,而金山镇的女子龙灯队却依旧好好保管着一条“巨龙”,像是在迎接这一飞冲天的时刻。
“很美,很有力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孃孃就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看到舞台上将力与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的金山女子龙灯队,市民桂女士在朋友圈里这样感叹。龙灯,在此刻跨越了历史和时空,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盘龙生辉 五通桥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金山女子龙灯队展风采 五通桥区文化馆 供图

五通桥区第21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现场 杨心梅 摄

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五通桥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