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歌 “乡土味”有了“未来感”
“大麦老了二麦黄,割了二麦种高粱;好吃不过高粱酒,好耍不过少年郎……”近日,动听的峨眉山歌飘扬在峨眉山市高桥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每周星期二,是“峨眉山歌”老年志愿者演唱团的传唱日,高桥镇的乡亲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天的热闹。唱乡音乡情、唱幸福生活……在“山歌之乡”高桥镇,峨眉山歌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传承 从乡村来
峨眉山歌是四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中产生,曲调高亢婉转、优美动听,歌词乡土气息浓郁、耐人寻味。千百年来,这种融入了峨眉方言音律并承载着民俗风情的山歌,唱出了当地人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1935年,四川首部乡土方言故事片《峨眉山下》在上海、南京、成都三地影院上映,引起轰动。电影对白采用四川方言,担当主演的黄侯、黄今和黄美三姐妹,在片中用方言演唱了根据峨眉山歌《峨眉山上牡丹开》和《高高山上种高粱》改编的插曲《种高粱》《牡丹开》。
“隔河望见牡丹开哟喂,好朵鲜花不过来哟喂,惟愿天爷下大雨哟喂,风吹牡丹过河来哟喂……”随着影片的上映,峨眉山歌风靡一时。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将《种高粱》《牡丹开》灌成“峨眉山歌”唱片,各地传唱甚广。
20世纪50至60年代,乐山音乐工作者深入山村,先后搜集、整理出140多首峨眉山歌,其中19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省卷》。“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古老的峨眉山歌逐渐被流行歌曲取代,《种高粱》和《牡丹开》也少有人唱了。”高桥镇关工委执行主任王桂兰告诉记者,幸运的是,峨眉山市相关部门很快展开了对峨眉山歌的传承和保护。
2006年,峨眉山市实施非遗保护抢救行动,先后将峨眉山歌申报为峨眉山市和乐山市首批非遗项目,积极挖掘发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峨眉山市政府将高桥镇命名为“山歌之乡”。
2022年,高桥镇将峨眉山歌传承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组建“山歌飞扬”老党员工作室和“峨眉山歌”老年志愿者演唱团,固定每周二为山歌传唱日,邀请音乐专家、非遗传承人、文化艺术专家前来指导山歌创作与演出。通过举办艺术节、召开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开展峨眉山歌的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并成功申报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
“高桥镇唱响峨眉山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种具体体现。”乐山市非遗专家组组长孙忠明认为,要从峨眉山歌中持续不断选择出有特色、有生活、有情趣,广大人民喜爱的代表作品进行艺术提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发展 向未来去
“我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听身边的老人唱山歌,那些充满了乡土味道的韵律已经刻进了我的血脉里。”对峨眉山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官云华而言,她很难用文本上的语言去描述峨眉山歌,但她知道每当唱响这些旋律时,一定会让听众感受到峨眉山歌的魅力。
从2022年6月向峨眉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国如拜师至今,官云华和张榜云、冯乐富、朱凤英等师兄弟没有停下过脚步。
作为“山歌飞扬”老党员工作室骨干成员,他们带领“峨眉山歌”老年志愿者演唱团的成员们坚持活态传承、科学发展,前往多个镇村抢救性收集群众口口相传的山歌70余首,将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政策部署、发展成就、文明礼仪等融入山歌,先后编排《种高粱》《牡丹开》等8个具有特色的节目,常态化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景区、进单位巡演。
“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创,高桥镇现在已经储备了7个成型的峨眉山歌节目,挑起了峨眉山市各类节假日乡村文艺活动的‘大梁’。”高桥镇党委副书记杨凤冰表示,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当地参考《种高粱》《牡丹开》等经典旋律,把峨眉山歌与非遗莲萧等结合起来,创排了《幸福高桥,我爱你》等山歌情景剧,多次代表高桥镇和峨眉山市对外交流演出。
2023年4月,来自高桥镇11个村(社区、小学)的山歌演唱者齐聚一堂,参加以首届“峨眉山歌”非遗艺术节,一首首承载着高桥历史和民俗风情的山歌唱响茶园、飞出茶山。
今年5月,“峨眉山歌”特色非遗教育示范基地授牌暨第三届乐山市级非遗“峨眉山歌”研讨会举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峨眉山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来,越来越鲜活的峨眉山歌传承蓝图让“乡土味”有了“未来感”。
“现在,我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到了下一代。”峨眉山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榜云说,通过与学校合作,积极探索创新“非遗+课堂”模式,目前已经在高桥镇小学校建立“峨眉山歌”非遗教育示范基地。作为“高桥小学非遗特聘导师”,他们将把唱山歌作为教学内容,让峨眉山歌薪火相传、重焕新生。

峨眉山歌进校园活动

峨眉山歌走进群众生活

展演活动

“峨眉山歌”特色非遗教育示范基地授牌仪式

峨眉山歌培训会
声明:本网站不涉及商业用途,不收取任何费用!网站转载、分享、传播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媒体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lsllw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