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7-10-23 11:27:42 来源:宣讲家 【字号: 】 浏览

那么,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概念是什么呢?要想改变中国产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曲线的中高端跃升;第二种方法是接受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形成以企业自我产出为目标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体系的再造。比如,企业基于自己的生产优势参与市场分工。在很多情况下,本身就是基于自己对产品的理解而开展的自认为是最好的、最具功能性的、最完美的产品的生产,那么这种产品生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心外围模式上的一环,只能算是长长的产业链当中的一环。因为你是基于自己的模式进行生产的,你拥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链曲线,这个价值链曲线跟你的产业链之间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叠加性。这也可以改变中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转向对刚才这种价值链的追寻,客观上就要求市场机制极富效率,那么市场就要基于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基于新的智能技术进行最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和生产与需求之间的撮合,才能够让我们实现单独生产,或者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而开展生产的企业,有效地嵌入到国民经济体系当中。上述这种模式对我们的生产组织、市场运行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而这种生产理念在国际上也有一个名字——分布式生产。

那么,不论是从价值链底端跃升到价值链曲线的中高端,还是对现行价值链进行调整甚至是对它进行离散化,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链曲线,我认为这两种模式都可以去做,并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特色,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们要具有开放性思维,不能再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惯性思维去对待我们今天的发展环境和产业创新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

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是显然无法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制度基础、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的大幅度运用,就没有办法走向分布式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设施对制造业强国不仅有着巨大的支撑能力,同时还有着巨大的引导能力和促进能力。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并且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网络的管理和运用,更好地实现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生产效能。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重要的外部条件。要坚持“三去一降一补”,通过对“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剔除当前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压力,缓解市场运行中的成本压力,给市场运行中的创新动力以有效的支持,弥补市场运行中的缺失部分。这就是“三去一降一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战略价值。

在这个条件下,我们要处理好存量、增量和平衡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其中,“动态”二字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总量平衡实际上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动态平衡的要求就要比静态平衡高得多。动态平衡不仅要求生产体系能及时高效准确地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调整,也要求市场能借助高效的手段迅速找到匹配自己需求的供给。在这种条件下,不采用一些新的生产组织模式、不实现产品形态中的重大变化、不实现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模式的重要调整,显然很难实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所以说,供需动态平衡就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供给体系的重要要求,也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够匹配需求的重要要求,进而成为在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条件下,实现供给体系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四、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对于这个要求,可以把它提炼为一句核心的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谈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基础,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前提。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创新的实现,就不能引领发展。

(一)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里提到了五个“强国”以及两个和强国相类似、相衔接的概念。那么,这五个“强国”中的“强”字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动词:作为形容词,它强调的是国家在科技上的较高发展水平;作为动词,它强调的是以科技、质量来推动国家的富强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创新、质量、航天、网络来实现创新基础上对经济的驱动,而不能只看创新,不看驱动。要想让创新实现对国家、经济、民生的驱动,就必须给创新落地的便利。要让创新能更快更好更深层次地跟制造业以及其他能够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实现充分的、有效的融合。

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力量是形成中国面向战略领域、实现重大科技领先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一方面为人类社会在未来领域的探索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对其他领域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和关键性推动,从而使一个方面的突破形成了一条线领域的全面提升,并带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提升和改善,这就是战略性科技力量。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在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的条件下,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那么,企业作为主体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企业知道市场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对技术的需求点在哪里,这样它就可以在技术创新得到实现的条件下,以最好的比率和最快的速度实现技术创新与生产的转化应用和高效结合。第二个好处,企业是一个经营主体,有自己的资产和资金,有自己的利润诉求和目标,在这个条件下,它也将为我们的创新成果提供最好的定价、交易和整合的良好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创新中市场的高度参与和有效孵化,就可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另外,我们还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比如说,我们正在推进一项重要的金融领域的创新,叫做科技金融。科技金融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有效发掘科学知识产权的价值,并使其权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全面的改善。这是科技体制创新的相应内容。